是的,红灯笼属于江南,也属于京都。
杨衔之《洛阳伽蓝记》里的风铃,什么时候到了日本?又从寺庙来到寻常百姓家的,我不清楚。但是,铃在风里响着,日本人都知道,那是唐玄宗从长安逃往四川,又从四川回长安的路上,一路细雨,一路响着的风铃。响在马颈,响在雨里;响在告别的长安城,响在一千多年以前,响在日本人的喜闻乐见里。
洛阳有很多庙宇,所以有很多风铃。
京都有很多庙宇,所以京都也有很多风铃。日本的京都,是保存中国六朝和唐代文物最大,最好的博物馆;许多在中国,在长安,在洛阳已经失传了的东西,你不妨去京都寻觅,譬如风铃。
响在洛阳的寺庙,响在长安鸟声、风声、雨声里的风铃,也响在京都的金阁寺、银阁寺、清水寺、龙安寺、净土寺的飞檐上;悬挂在日本精致的门廊和屋檐底下,这时候,家家户户挂着的风铃一起响起来。
自从我喜欢聆听风铃,不问清晨或黄昏,我都侧耳听,向檐下听,静静地听。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情,听出不同的声音。京都的风铃声音无疑是最美的:春晨,有黄莺鸣啭;夏日,有蝉声和鸣;秋昏,风铃响的时候,木屐最能衬托出京都秋夜的寂静;冬雪,拥被而睡,高窗风铃,有飘雪喑哑的声音。
当夏日就要到来,京都各种传统节庆像开了又谢,谢了又开的花,各寺院和商场展示不同的风铃;当东京知名寺院西新井大师一带自七月十日起举行“风铃祭”,京都以传统风铃为主题的“风铃祭”就开始风行了。
风铃的声音,是庙宇的声音,是檐雀的声音,是廊下钟磬的声音,是秋晴中午寂静的声音。
有人进寺庙的门,不管是白天还是月夜,不管是贾岛,还是韩愈,不管是“推”,还是“敲”,只要有人来,寺门还没有响,门上的风铃先响起来。
每一所庙宇里的风铃,都会说“般若”的语言,都能传达神祗的意思。可惜,佛祖不在。
同样是风,佛祖正好坐在那里。
当旗幡飘动的时候,佛祖问众弟子:“眼前,是什么在动?”
众弟子慌忙不迭的回答,是“旗在动”、“风在动”,都是错误的;真正答案,是“心在动。”
所以,当风铃响起来的时候,佛祖也可以问:“现在,是什么在响?”
这时,你千万别回答,是“风在响”,“铃在响”,要回答是“心在响。”
就像现在,檐间,风很大,风铃的短册在上下翻动。但是,响的,不是风,不是铃,而是我的心。
风铃响起来,那是“神祗”要来了;风铃响起来,那是我要走了,我决定回国了。
风铃依旧响着,“叮咛、叮咛、叮咛”。 风铃不知道我要走,并且,不会再来了。
“就让风铃这样一直在檐下寂寞地响着吗?”妻问。
“叮咛、叮咛、叮咛”。
“带一枚风铃回国吧!”妻说:“她挺留恋我们的。”
我说:“好。”便解下风铃,打进背包。
我知道,妻想带回的,不是风,不是铃,而是我们在京都一年半寂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