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读来读去”的人生

作者:张颐武 文章来源:日本新华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1-16 6:49: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好像有个读书俱乐部名字叫“读来读去”。我喜欢这个名字里面的意思,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在这样读来读去之间就消磨过去了。来去之间,只有书为我们的人生的旅途刻下一些印记而已。读书当然是为了增广见闻,但其实也是在阅读之中让我们的人生有一些明确的标记,什么时刻读过什么书这样的事情会让人难忘的同时,也让人对于书多一层的感慨和理解。读来读去的历程中我们也就慢慢地老去,一些没有看的书没有机会再看,一些看过的书偶然重温也会有一层老友重逢的欣悦。毕竟读来读去中生活在延续下去了。

最近轰动的电视剧是《中国式离婚》,北京电视台刚刚播过,我就在音像店里看到了好几个来问电视剧的VCD的人,可见影响之大。与电视剧相关的王海鸰的这部小说是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读书和看电视自有一层关联了。小说当然也是电视剧式的,故事简洁明快,设计得丝丝入扣,但却没有多少小说的独特的味道。但这部小说所提示的社会性的焦虑却是我们不得不关切的。它将中国中等收入者的家庭内部的危机写得淋漓尽致。夫妻间的信任的荡然无存当然是个性的原因所致,小说里的林小枫的猜忌和焦虑可能是个人的简单和狭隘的结果,这种说法当然会招致女性主义者的批评,王海鸰的解释未必够得上美国式的“政治正确”的高标准。这里多少有一点精神分析的味道,按照拉康式的分析来说,自我只能产生于一种误认。这个故事里的夫妻其实都误认了自己,丈夫宋建平其实多少有一种出轨的欲望,虽然他没有什么行动,但想入非非的行为里其实有些暧昧性,他却认为自己是个正人君子;妻子怀疑他有外遇是不对的,但只有通过这种怀疑她似乎才和丈夫有了一种难舍难分的联系。这些荒唐的误解中其实有真理的成份在。双方的不相容和不信任其实是一个非常丰富复杂的社会状况的投射。我们看得出,这里的猜忌和焦虑也自有其社会的理由。婚姻的不稳定到处都是,高度警觉似乎也有许多经验的支持,这可能是神经过敏,但也可能是未雨绸缪。其实这都提示了新的城市中等收入者的私生活面临的危机。这种危机和不安来自于一种新的社会生活的来临的结果。婚姻和家庭的彻底的“私生活”化已经变成了常态。除了娱乐版的绯闻或丑闻之外,人们对于他人的生活虽然还有好奇,却又没有了任何介入的愿望。于是这种个人生活失控的不安和焦虑并没有什么有效的社会控制。自由而不安全,快乐而无保障似乎是这个全球化和市场化时代私生活的特征。其实《中国式离婚》不过是投射了这样的问题,只是投射的方式是在“误会”的层面上进行而已。

读来读去,《中国式离婚》给我们的是私生活,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就更让人难解。日本与亚洲的关系可能是这种问题里最复杂的问题了。日本是亚洲的一员,但却又有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历史,它在亚洲中的位置和亚洲与日本的关系其实一直是亚洲问题的核心。王屏的著作《近代日本的亚洲主义》(商务印书馆 2004年3月)就是一部非常有趣的著作。日本的亚洲主义思想脉络复杂,哲学与政治缠夹,非常难于理出头绪。这本书将这一问题作了实事求是,平和客观的梳理。见解不是情绪化的,思考也是建立在对于问题的全面的把握的基础上的。看看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亚洲与日本的历史和现在非常有益。

读来读去,有时候会回到自己过去熟悉的事物中。王刚的《英格力士》(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9月)是一本有关青春期,有关一个压抑却充满单纯之感的时代的有趣的表述。它充满了倾诉的欲望,充满了对于世界的天真幻想的表达。它是回忆的片断,却也是一个人内心最深处 的梦的呈现。“英格力士”所象征的一切是充满无限希望和可能性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人文追求。它充满了不可思议奇迹。文革时代,在中国西部的乌鲁木齐 ,从上海来的英文教师王亚军带来了新的生活体验和新的价值,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外来者,又是一个充满了启示性和感召力的人物。他带来了“英格力士”,也带来了一种生活趣味和文化趋向。一种和乌鲁木齐的人们相隔遥远,和他们的生活了无交涉的生活,在这里被展现了出来。王亚军好像是从 陈丹燕的《上海的风花雪月》或者李欧梵的《上海摩登》里面走出来的人物,被一个大时代抛到了乌鲁木齐。于是他给小说中的“我”和我的同学带来了梦想的同时,也带来了伤害和困扰。这个故事的趣味在于它的回忆里有一种我们熟悉的对于优雅的寻求。这其实是今天的消费时代的一个前奏。1987年,我还是一个刚刚毕业的研究生,第一次看到王刚的作品《博格达童话》,那是关于他的童年生活的故事。当时我写下了一篇评论,发表在《北京文学》上。也初次见到了王刚,我还能回想起当年我们充满对于未来的自信的眼神。十七年后,我和 王刚在人生和写作的道路上被命运带到了当年不可知的今天。我又一次和王刚的小说相遇了。这次他写的是他的少年时代。十七年的时光流逝,今天的王刚才有机会续上当年的故事。我也才有机会再面对王刚的少年时代。读来读去,我发现有些事物换个角度看就别有风致。《北京A to Z——26个字母里的城市体验》(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4年9月)一书就是这样的书。北京的林林总总用拼音字母一排之后,现代与古典,东南与西北都随机并列在一处。史料虽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新发现,但文笔流利,角度独特,也有可观。让我们对于自己生活的城市多一层理解。

看完这几本书,读来读去的人生还得继续。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