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访日本第139届芥川奖得主旅日华人杨逸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23 6:57:23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人民网日本版7月22日电:7月15日,芥川奖审查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杨逸的小说《浸着时光的早晨》获139届芥川文学奖,这是该奖第一次授予中国人。芥川奖全称“芥川龙之介奖”,设立于1935年,其目的是纪念芥川龙之介(1892-1927),奖掖新人。每年,该奖得主公布时,各大媒体一起报道,甚为隆重。

    18日午后,笔者在东京文艺春秋编辑部见到杨逸。我问她现在最想做的事儿,她说,没什么特别想做的,但是,假如有时间,想回国看看父母,吃点什么东西。

    她口音中,透露出东北味,人也爽快。她告诉我,她本名“刘荍”,44岁,哈尔滨人。她初中、高中时代,是在哈尔滨市第5中学渡过的。后来,她上了一所大学。但是,她不愿意提及那两年大学生活。她说“我上的破大学,没人知道,也没在那儿毕业”。

    1987年,杨逸赴日留学。日语,她是到日本后才学的。四年后,她进入御茶水女子大学教育学部地理学科。这所大学位于东京中心,距电器街秋叶原、东京站不远,是日本著名国立学府。

    杨逸是大家族的孩子,兄弟姐妹共5人。她父亲77岁,母亲75年,一个妹妹在九州。谈起童年,她有些伤感。父亲刘野,曾在中学、大学任教,妈妈则是小学教师。文革中,她父母被下放至黑龙江省兰西县,大姐下乡时,死在北大荒。

    听说她父亲曾在大学教授中国文学,我问她是否受过家学影响,她说,家里当时很穷,“能吃饭就不错了”,谈不上有文学环境。

    但是,据笔者了解,中学时,杨逸的作文常受老师表扬,被当作范文。她对我说,“我这个人,喜欢写东西”。但是,她用日文写作,还是“被逼无奈”。

    杨逸解释说,大学毕业后,她曾在日本两家中文报纸工作。但她感到,“中文报纸工资太低”,于是转行做了中文教师。在那段时间,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她几年没写一行字。

    她挑战日语写作,是危机的驱动。三年前,日本媒体说,中国爆发“反日游行”,有关报道铺天盖地。随之,她的学生骤减。她意味深长地说,“那个时候,我就特别有时间”。

    为生存,杨逸要找新工作,她想起自己喜爱的写作。中文写作?她否定了国内刊物的可能性,她分析道,“向中国投稿,我没熟人,比较困难”。停顿了一下,她解释道,“我真这么想”。

    那么,日本中文报怎么样呢?她否定了这条路,道理很简单,“没多少稿费”。毕竟,她还要养两个孩子。她说,“我走投无路,只好用日语写。”

    2005年那段空闲的日子,杨逸说她整日“在家里胡思乱想”,她的处女作《小王》,就是在那段时间写成的。

   “用日文写作,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我问。

    她坦率承认,开始写时,很不顺手。但她说,“我只有走这条路,没招,只有一边学一边写。”我问,她作品写出后是否有过大改,她说“多少要做些修改”,如“出版社发现错的地方,给我做些修改”,但“没有大改”。“没有错的,不会改。”

    据说,石原慎太郎也是芥川奖评选委员,但以身体不适,没有出席评选。后来他对记者说,他在三种评价(○×△)中画了一个△。他说,《浸着时光的早晨》不过是部“风俗小说”。

    我问杨逸,日本文学界接受她的“因素”,杨逸笑而不答,让我问她的责编信田。信田是文艺春秋出版社一较年轻的编辑。他很认真地说,芥川奖评选委员会对上部小说《小王》的批评中,认为日语表现尚有不成熟之处,但《浸着时光的早晨》则没有这方面的批评。

    信田说,“正是因为是中国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日语。”他解释说,杨逸小说中有很多独特的表现,这些都是日本人无法写出的。

    处女作《小王》4万字,是杨逸两周写内成的。这部作品获138届芥川奖提名,但因日语表达问题,未获奖。此后,她用3个月写了第二部小说《浸着时光的早晨》,发在《文学界》2008年第6期。

    我问,获奖后,生活是否受到影响。她说,获奖后,她向学校请了两个月假。现在,因日程安排得较满,总有电视台、电台采访。每天从上午到下午,有各种事。杨逸说,这些事,让她很紧张,人觉得“硬邦邦的”。

    这些年,杨逸生活不容易。她前夫是日本人,98年他们分居,过了两年,正式办手续。她说,在日本,一个女人带两个孩子特别不容易。前夫并不支付她和两个孩子的抚养费。这是因为,他们并非协议离婚。前夫一直坚持不离,杨逸则偷把证件拿出办了手续。她说,跟前夫,我没要钱,也没联系。

    她说,大的是男孩儿,上高二,小的是女孩儿,读初一,他们都是日本籍。白天孩子上学,而她没课时回家,有时间就写。她常回哈尔滨,平均一年一次。两个孩子,都懂中文,跟姥爷、姥姥交流都没障碍。

    我问,到底这部小说中文名应怎样译,她说暂时译“浸着时光的早晨”,不过她说对这个译名并不满意。她又说,也可译“岁月的沉积”,这个也可以,不过,不论哪个名字,都是暂定,因为还没有翻译。

    我告诉她,国内有家出版社对她的作品感兴趣,托我问她是否可以授权,杨逸听后很高兴。我问,假如译成中文,你想自己译吗?她说,“对,我想自己译,我总信不着别人。”

    我问她是否选择了专业作家道路,她说,她也喜欢教书。

    我问她来日本这么长时间,为何没有考虑加入日本国籍的问题。她说,她周围有很多中国人加入了日本国籍。

    杨逸说,“说一口臭日语,跟人见面就称自己是山田、我是田中,我听了很难受。假如我也加入日本籍,跟别人说自己是山田、是田中,我觉得我对不起我自己。”

    她说,自己既然生成中国人,死时也得是中国人。

    关于今后的写作计划?她说,既然走上这条路,而日本文学界给她这么高的评价,她应珍惜。好好去写。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