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漫谈夏目漱石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贯通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5-14 18:02: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提起夏目漱石,本地读者多半会联想到《我是猫》这部脍炙人口的大作,至于未曾读过其作品的人,往往可以在坊间的日本书籍或刊物中发现夏目漱石的大名或是著作被提及,笔者最初就是在日本的推理小说及漫画书中得知夏目漱石的,当时对于日本人信手拈来夏目漱石作品中的文句、思想,引用在日常生活的口语或行文中,曾感到十分好奇,这个问号在脑中盘旋多时,直到念高中时拜读其大作《少爷》,沈浸在其语言魅力之余,也借机了解夏目漱石的生平及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
_­E
k_[4s9T
春秋战国社区

U8O[1]pOcv
军事,军事论坛,图书  夏目漱石(Natsume Souseki)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1867年(庆历三年)29日,东京人。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从几部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如《少爷》、《三四郎》、《之后》、《道草》等等都可见其端倪。故事里的主人翁多半有着良好的家世,却不受父兄所重视,也因此他们往往是孤独地,很早就意识到要自力更生,但内心里则无不渴求亲情的温暖。有人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作家因自身的遭遇或基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意识到真实世界的不完满,呕心沥血发而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问世,但这份感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自于苦痛与不幸。重新回顾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虚。
)t)c5B{5bEjs
军事|军事论坛|军事文学|武侠奇幻|历史文化|休闲游戏0o#a­IW5V'},q
B%X:n

  青年时期的夏目漱石发愤向学,同时他察觉到学习英语成必然的趋势,唯有精通英语才得以跟上时代潮流、强化国家,跻身为社会菁英份子。23岁时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并不时发表学术论文,因此大学一毕业,他就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此后便一直担任教职到33岁(1900)那年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国留学两年。夏目漱石不以在英文的优异表现自满,相较于明治维新之后时人竞以西学为尚的举动,夏目漱石却以他原有的汉学及日文基础,积极创作,发表了不少诗歌、俳句。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相传孙楚年轻时想体验隐居生活,便对朋友王济说要去「漱石枕流」,王济对曰:「流不能枕,石不能漱。」孙楚于是辩称:「枕流是为了洗涤耳朵;漱石是为了砥砺齿牙。」这个故事显现了孙楚的不服输。金之助以「漱石」为笔名正符合他坚强的意志,但也有另一说法是金之助和孙楚均被视为怪人,故以「漱石」的典故以自喻。
+kx]Zb"WjH#czp`
战略,装备,游戏,投资,理财,股票,网络,证券,SOHO,军事,军事文学,军事论坛,春秋战国,军事贴图,军事,小说文学,历史,战争历史,中国历史www.cqzg.cn9l O e­Gm[1]y        `(F        o        H
  如果说文学是作家心灵的出口,这是否意味着,创作不辍的夏目漱石在生活或心灵上的困顿?不愉快的童年往事,成了他的创作灵感的泉源。但反映在他的性情上的,却是近乎神经质的多愁善感:苦读的生涯自然也影响身心健康。27岁罹患肺结核,为了养病,赴鎌仓圆觉寺参禅,参禅的生活丰富了日后创作的题材,但他的病情并未十分好转,再加上神经衰弱,厌世的心情由是萌发。回到东京后没多久与中根镜子结婚并于同年升任教授,但镜子后来因歇斯底里而企图自杀,平静的家庭生活也染上了阴影。留学时期,夏目漱石体认到所谓的英国文学和他以前所认识的英文有着极大差异,精通英文不足以增强国势,这使夏目漱石赖以生存的理想几乎幻灭,再加上留学经费不足,妻子又因怀孕而极少来信,他的神经衰弱因此更为加剧,一直到回国后他始终为神经衰弱所苦,但也刺激他更专注于写作。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陆续发表的小说作品均深获读者喜爱。夏目漱借着写作抒解心情,吊诡的是,他的精神也因这极度的专注和热情而不堪负荷,终其一生为神经症及胃疾所苦,然而透过对人生的观察自省以及苦痛的升华,在他笔下,却是一个个绮想缤纷、充满逸趣的世界,也因此他被誉为日本的国民作家。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