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近代日本的孔子观
|
作者:刘岳兵 文章来源:贯通论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6-11 5:51: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第二,孔子教论调种种。 1928年3月服部宇之吉从东京大学退官之后,5月13日在上野精养轩举行盛大的纪念庆祝会。会上盐谷温发表热情洋溢的开幕词。其中说到:“我们读论语时都会想到孔夫子,实际上我说随轩(服部宇之吉的号棗引者注)先生乃现代的孔夫子,这决不为过。”(76)这句话引起了不小的反响,甚至有人模仿孔门十哲,选出“服门十哲”。(77)在近代日本,服部宇之吉的确是以孔子之徒相标榜、宣扬孔子教最倾心最有影响的人。 在《谈谈孔夫子》一书的结语中他说:“孔夫子之教很早传入我国,与我国固有之德教相融会,一面阐明之,一面维持之。其教于今日尚有生命,决非已成为过去的历史。虽然于今日生命之有否依如何理解其教而认识不同,但其决非限于一时一地之教。此乃通古今而不谬施中外而不悖万古恒常之教。因此作为孔子之徒,深入了解孔夫子人格与德教的精神与根本,以之修己之身,进而感化统领天下之人,乃当然之务。”(78)十分明确地表述了他的主张。那么孔子教和儒教是什么关系?他说“所谓儒教有广义的儒教和狭义的儒教,广义的儒教带有几分宗教的意味,狭义的儒教即孔子教决不是宗教。”(79)为了强调孔子教的特质,他认为孔子之教不可用儒教之名,孔子之教将师儒合一、道德合一是对原始儒教的一大变革,“给原本含有许多宗教成分的礼以伦理的解释,是孔子立教的大旨。”(80)因此他认为孔子决不主张复古主义,而是“进步主义”(81)和“理想主义”(82)者。 服部宇之吉同样崇尚孔子的人格,认为“孔子教的中心在孔子的人格。”(83)这是孔子之教至今保持生命的原因。“孔子的身体就是孔子之道的体现”,“仁即人格的完成”,就是“智情意的完全发达、完全调和。”(84)这好象很有几分“道成肉身”的意思,然而这个道不是宗教意义上的道,而是伦理意义上的道。但他同时又强调“孔子之所以伟大高尚,其根本在于对天命的信念”,在于“知天命”。他说,现代西洋哲学家关于精神生活的种种所谓新说都不出孔子的天命信念之外,不出论语之外,了无新意,只不过是用语不同而已。(85)强调孔子的知天命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日本帝国的天命”意识,即“日本用东西文明融会的新文明使东洋的天地打成一片,进而横扫世界,让世界人类都沐浴这种新文明的恩泽。”(86)在孔子教的信徒(87)看来,孔子乃是一种生生活泼而又调和圆满、不偏不倚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第三,日本主义者的孔子观 日本主义是一个非常含混的概念,狭义地理解可以说是甲午战争之后,随着日本的国家意识膨胀,为回答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命运这一重大问题而产生的主义。高山 牛是其代表。1897年他与井上哲次郎、木村鹰太郎等建立“大日本协会”,机关刊物就叫《日本主义》。广义地理解则可以说它是包括此前的国粹主义、此后日益高涨的国家主义、军国主义,这样象三宅雪岭和后来的德富苏峰都可以列入其中。 日本的国体和国民性是日本主义宣扬的核心。儒学虽然是一种外来文化,但它却与日本的国体与国民性相融合,成为其传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儒学与日本主义的关系也就比较复杂。如高山 牛一方面就批评儒学“保守回顾、退婴自满和形式主义”的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其“实践道德主义”和孔子的乐天的实际的现世倾向。(88)他们还喜欢强调中国儒学与日本儒学的区别,三宅雪岭认为“孔子之道在中国虽然流传二千几百年,但仅仅只剩下一种形式。在日本则不然,孔子之道不只在语言上而且能见于事实和行动。孔子之道事实上在日本才得以真正实行。(89)这种观点在近代日本十分流行。他还说“考证之学虽然远远比不上中国,但传播孔子之道,不负孔子之徒之名的,日本人要多于中国人。”他认为孔子之教在今天依然在传播,只不过形式和名词发生了变化。就教育来说,六艺的“礼乐即情育,射驭即体育、书数即智育”,其精神是一致的。在六艺之上,他强调以德为主,只有德艺双馨,个人才能有大发展,社会才能有大进步。(90)发展到军国主义那里,孔子便成为供其任意利用的工具。德富苏峰就明确地说:“通过孔子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解决现在的中国问题的线索。”“用中国人来解释孔子,又用孔子来解释中国人”,“用论语的笔法与中国人交往、引导中国人,这难道不可行吗?”(91)在他看来“孔子是所谓文明中国中鲁国这一最文明国的文明人”。孔子是一个“政治家”、“实用家”、“大机会主义者,从好的意义上说即临机应变主义者”他认为:“用武力来征服中国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因为中国人是有文化的人,因此必须用文化的策略来对待它。”其目的就已经原形毕露了。 四 最后简略地列举一两个例子看看近代日本的孔子观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章太炎1902完成的《訄书》重订本和经过约十年之后改定的《检论》中都有《订孔》一章。而且《订孔》开篇都引日本学者远藤隆吉《支那哲学史》(1900年,金港堂)中一段,但口气和译文稍有不同。《訄书》重订本这样写道: 远藤隆吉曰:“孔子之出于支那,实支那之祸本也。夫差第《韶》、《武》,制为邦者四代,非守旧也。处于人表,至严高,后生自以瞻望弗及,神葆其言,革一义,若有刑戮,则守旧自此始。故更八十世而无进取者,咎亡于孔氏。祸本成,其胙尽矣。”(92) 《检论》卷三的《订孔上》则这样写道: 日本有远藤隆吉者,自以为习汉事。其言曰:孔子出于支那,则支那之祸本也。夫差第《韶》、《武》,制为邦者四代,非一意循旧也。以其卓跞过人,后生自以瞻望弗及,重神其言,革一义若有刑戮,则一意循旧自此始。故更八十世而无进取者,咎亡于孔氏。祸本成,其胙尽矣。(93) 这个问题涉及到章太炎的孔子观的形成与变化、他与康有为的论争等问题。此处不详论。 第二,钱穆1974年在为其《孔子与论语》一书所写的序言(94)中回顾自己研究孔子的历程时说:“弱冠为乡里小学师,即知读孔孟书。为诸生讲句法文体,草为论语文解。民国十一转教中学,先在厦门集美学校一年,转无锡第三师范。……时有中学同学郭君,游学东瀛,与余同事,其案头多日文书,余借读得蟹江义丸孔子研究一书,始知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生平历年行事多疏误;自宋迄清,迭有纠弹。”1925年12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论语要略》一书,蟹江义丸的《孔子研究》就是其中重要的参考资料。据《民国时期总书目》哲学? 心理学卷介绍,《论语要略》书名后有一括弧,内写:“一名:孔子研究”(95)可见他所受的影响。 第三,据上述《民国时期总书目》介绍,谢无量(原题:谢蒙)著《孔子》(96)(1915年12月上海中华书局初版,1928年10月10版)一书的目录内容与蟹江义丸的《孔子研究》一书的目录有惊人的相似,虽然还没有找到其《孔子》一书,我想二者之间一定有某种密切的关系。而且谢无量编的也是中国第一本《中国哲学史》就基本上是利用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 当然日本学界也很关注中国现代的儒学和孔子研究。如《东洋哲学》第31编12号(1924年12月)就以《仁乃生活》为题专门介绍了梁漱溟的孔子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册也很快就在日本被翻译出版。影响应该说是双向的,相互的。这种相互影响很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注释: 1、 参见竹内好《日本人的亚洲观》等文,此类文章均收入《竹内好评论集第三卷·日本与亚洲》,筑摩书房,1966年月。该书文库版(筑摩学艺文库)1993年出版。“日本的近代史,从思想的角度看乃兴亚与脱亚交织进行,最后以脱亚同化吸收兴亚的形态达至战败。换言之对日本而言亚洲的意义由当初的连带感逐步变成了支配的对象。”见文库版第104页。从文化上说,近代日本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也表现出“热情吸收”与“冷漠抵触”的周期性。参见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36-47页。对西方文化的冷热也就反衬出其对东方文化的态度。如果视其对西方文化的“热情吸收”为“脱亚”,那么对它的“冷漠抵触”便有“兴亚”的内在因素在起作用。 2、 宇野哲人《孔子教》序,1911年2月,富山房。 3、 户川芳郎《所谓明治初期大学制度的“汉学”:近代学院派的成立与中国研究》,载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日本近代化研究会1964年度报告《日本近代化及其国际环境》。另有《汉学支那学的沿革及其问题点》,载《理想》,1966年6月号。 4、 盐谷温作于1937年9月24日“皇军保定入城之日”,见其《孔子的人格与教训》,1937年10月开隆堂书店出版。“后序”第4页。 5、 田中王堂《作为评论家的福泽谕吉》,《中央公论》1913年10月号。 6、 福泽谕吉的儒(汉)学观,中国观,亚洲观一直是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上的热门话题。本人所见到的论文就有:矶边弥一郎的《福泽谕吉翁与儒教》(《东洋哲学》第31编12号,1924年12月),“满洲事变”之后小泉信三发表有《日清战争与福泽谕吉》,四十年代有丸山真男的《福泽谕吉的儒教批判》(收入其《战中与战后之间》一书),六十年代有桥川文三的《福泽谕吉的中国文明论》(收入其《顺逆的思想——脱亚论以后》一书)、三浦叶的《福泽谕吉及其汉学观》(收入其《明治的汉学》一书),七十年代有今永清二《福泽谕吉的“脱亚论”》(《亚洲经济》第16卷第8号,1975年8月)等。 7、《文明论概略》,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1页。 8、《评〈劝学篇〉》,《劝学篇》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105页。 9、《劝学篇》,第74页。 10、 《劝学篇》,第89页。 11、 《文明论概略》,第14页。 12、 《文明论概略》,第145-146页。 13、 《儒教主义之害在于其腐败》,转引自丸山真男《福泽谕吉的儒教批判》。 14、 《儒教主义》(1883年),转引自丸山真男《福泽谕吉的儒教批判》。 15、 《文明论概略》,第149页。 16、 《文明论概略》,第148页。 17、 《文明论概略》,第52-53页。 18、 《劝学篇》,第83页。 19、 《文明论概略》,第90页。 20、 《文明论概略》,第91页。 21、 《文明论概略》,第14页。 22、 《文明论概略》,第36页。 23、 《文明论概略》,第52页。 24、 《文明论概略》,第53页。 25、 《文明论概略》,第35页。 26、 《劝学篇》,第4页。 27、 《劝学篇》,第49页。 28、 《文明论概略》序言。 29、 1867年12月24日致其弟的信。转引自三浦叶《明治的汉学》,汲古书院,1998年,第56页。 30、 住谷天来的《孔子及孔子教》,内村鉴三序,警醒社书店,1911年。 31、 1924年4月30日《日记》。转引自宫崎道生《近世·近代的思想与文化——日本文化的确立与连续性》,ペりかん社,1985年,第78页。 32、 田川大吉郎《关于论语》,载“论语讲座研究篇”《儒教史之概观》第555、558页。春阳堂书店。 33、 田川大吉郎《关于论语》,同上。 34、 住谷天来《孔子及孔子教》,第25-26页。 35、 住谷天来《孔子及孔子教》,第25-26页。 36、 住谷天来《孔子及孔子教》,第189-190页。 37、 住谷天来《孔子及孔子教》,第180页。 38、 住谷天来《孔子及孔子教》,第169-170页。 39、 见住谷天来《孔子及孔子教》,第194-206页。 40、 见住谷天来《孔子及孔子教》,第206-207页。 41、 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第40页。 42、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1929年11月,凡人社(大阪),第5页(序)。 43、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3页(序)。 44、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6页。 45、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4页(序)。 46、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219页。 47、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3页(序)。 48、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7页。 49、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2-3页。 50、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3页(序)、第7页。 51、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153页。 52、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192页。 53、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378页。 54、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185页。 55、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202页。 56、 河野市次郎《儒教批判》,第379页。 57、 日本近代思想史研究会《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184页。 58、 和辻哲郎《孔子》,1964年12月角川文库第九版,第23页。 59、 和辻哲郎《孔子》,第26页。《孔子》一书第三部分为“论语的原典批判”。 60、 和辻哲郎《孔子》,第101-102页。 61、 和辻哲郎《孔子》,第98页。 62、 和辻哲郎《孔子》,第97页。 63、 和辻哲郎《孔子》,第70页。 64、 大岛康正《井上哲次郎》,载《日本的思想家2》,朝日新闻社,1963年5月,第100-106页。另外Ginok.Piovesana S.J.也认为井上哲次郎“他从早年的史宾塞主义转变为日本儒学家”。见江日新译《日本近代哲学思想史》,东大图书公司(台北),1989年,第30页。 65、 收入三本集子中文章的题目依次是《关于孔子的人格》、《关于孔子的学问与人格》、《作为世界圣人的孔子》。三篇的内容大同小异,互为补充。以下只注篇名。另外1935年4月20日为“儒道大会”召开而举行的儒教文化讲演会上他发表了题为《孔子的人格与信念》的讲演,收入《斯文》第17编第6号《儒道大会记念号》。 66、 《关于孔子的人格》 67、 《关于孔子的学问与人格》 68、 《关于孔子的学问与人格》 69、 《关于孔子的人格》 70、 《关于孔子的学问与人格》 71、 《关于孔子的人格》 72、 《作为世界圣人的孔子·七》 73、 《关于孔子的学问和人格》 74、 《作为世界圣人的孔子·十二》。 75、 《作为世界圣人的孔子·十三》,“孔子不重视军备,乃其弊。”这一点井上哲次郎的学生蟹江义丸在其《孔子研究》(1904年初版)中有论述。见京文社1927年改版《孔子研究》,第402-403页。 76、《斯文》第10编第7号,1928年7月,第3页。 77、《斯文》第10编第7号,1928年7月,第31页。唯何人与颜回相当,待天下后世之定论。 78、 服部宇之吉《谈谈孔夫子》,1927年,京文社,第303页。 79、 服部宇之吉《孔子及孔子教》,1917年,明治出版社,第41页。 80、 服部宇之吉《孔子及孔子教》,第202页。 81、 服部宇之吉《孔子及孔子教》,第125页。 82、 服部宇之吉《孔子及孔子教》,第287页。 83、 服部宇之吉《孔子及孔子教》,第48页。 84、 服部宇之吉《孔子及孔子教》,第65-68页。 85、 同上,《孔子及孔子教》第90页。 86、 同上,《孔子及孔子教》第75-76页。 87、 “服门十哲”虽然各有特色,但从一定意义上均可归入此类。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宇野哲人、盐谷温、小柳司气太、藤冢邻等。如宇野哲人有《孔子教》、盐谷温有《孔子的人格与教训》等著作。 88、 参见三浦叶《明治的汉学》,1998年,汲古书院,第140-145页论高山 牛的汉学观的相关部分。 89、 三宅雄二郎《日本的孔子教》,见《诸名家的孔子观》。 90、 三宅雄二郎《日本的孔子教》。 91、 德富猪一郎《通过论语看孔子》,载《儒教史概观》,第496-518页。 92、 《章太炎全集》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4页。 93、 《章太炎全集》第三卷,第423页。 94、 《钱宾四先生全集》甲编(4)。 95、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哲学·心理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第82页。“论语要略(一名:孔子研究)钱穆著”。 96、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哲学·心理学》,第86页。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