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在“为爱而死”的背后——有岛武郎
|
作者:王述坤 文章来源:日本新华侨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2-23 10:59:39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有岛武郎(1878-1923),生为萨摩武士的长子,曾受到严格的儒教式教育,尔后跟随当横滨海关关长的父亲住进官舍,接触到文明开化的前沿。在学习院中等科学习时因品学兼优,曾被选作皇太子(后来的大正天皇)的“陪读学友”;中等科毕业后,按他优裕的家庭条件,本该走上东京大学做高官的精英之路,可他偏偏与众不同地选择了北海道的札幌农学校,毕业后,按亲戚新渡户稻造的指点,到美国哈佛大学等,用一年时间拿到硕士学位。明明家里有钱,他在美国却到精神病院去打工当男看护;三年后,又到欧洲学习了一年,然后才回到札幌农学校(此时已合并为东北大学农学院)教书。 有岛武郎一生酷爱读书,勤于思考,接触过形形色色的思想。19岁时,受外婆影响他信奉了佛教,23岁时正式成为基督教徒;在美国,他喜读埃马逊、惠特曼等人的作品,并认识了社会主义者金子喜一;他又贪婪地研读易卜生、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克鲁泡特金的著作;29岁时他在伦敦拜访克鲁泡特金;32岁时他退出基督教……可以说有岛的思想里既有东方的儒教思想,也有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既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主义,也有朴素的社会主义思想。有岛武郎一生多才多艺,著作颇丰,体裁多样,有小说、剧本、评论、随笔等。有岛武郎的社会视野很宽,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其他白桦派作家无人问津的农民、渔夫等下层劳动人民。他的成名作是《该隐的末裔》,写出了一个“刚出土的土豆”一般的一个流氓无产者在严酷的自然和恶劣的社会条件下顽强的生命力;此外还有《阿末之死》《与生俱来的烦恼》《某女一瞥》《两条道路》《一个宣言》《致小者》《一个女人》等等。 有岛武郎一生有两件惊天地泣鬼神的非常举动。一是他受社会主义等思想影响,曾将北海道狩太的自家农场,改名为“共生农园”,发表惊世骇俗的“佃农解放宣言”,把4462平方米的土地无偿地分给了60多位佃户,这一行动在日本古今以来绝无仅有;二就是他悲剧性的归宿——在妻子病逝七年之后,他以45岁的大好年华,和情人——有夫之妇的美貌女记者波多野秋子在风景秀丽的轻井泽别墅双双自缢身亡。 从表面现象看来,有岛武郎似乎完全是个爱情至上主义者,他的死确乎是单纯的殉情,但事情绝非那样简单。从时代背景来看,“大正民主”的声浪,受俄国革命的影响,提高了有岛武郎对社会的认识。他明白靠父母遗产来生活是一种罪过,所以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烦恼。勤于思考的有岛很有审时度势的战略眼光,对社会主义有相当的研究,他在《一个宣言》中宣称:“未来是属于第四阶级(工人、农民)的”。但是,有岛武郎的家庭财产和他的个人主义又与无产阶级格格不入。社会主义思想越是抬头,他的苦恼就越是深刻,有岛自杀的主要思想根源似应从这里寻找。 正当日本的大正时代民主的声浪甚高,日本很少有文人在这个时代自杀,而作家有岛武郎却在这个时候自杀了。有的学者说,有岛武郎不是消灭了生命,而是将生命“燃烧”了,达到了永恒的效果。其实,有岛武郎的自杀,除了反映了他对本阶级前途的绝望和他的赎罪心理外,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旧道德的抗争。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通奸是犯罪,不排除他内心有犯罪感;本来不死也并非没有解决办法,但据说对方的丈夫要求他出钱解决,他则以“自己不能用钱来换自己的恋人”的理由而拒绝,所以,也不能排除他的死因,具有抗争的成分。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