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中日女性文学探讨:女性作家不要“性别”?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5-26 11:17: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日前,中国十位当代著名女性作家与日本当代十位著名女作家欢聚北京,首次进行两国大规模女性文学的探讨。 中国女作家:性别重要吗? 今年44岁的池莉,一条黄色的丝巾映衬出她的温柔。90年代后期以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来来往往》,让许多普通百姓认识了池莉。对社会上现在过分强调女性作家性别问题的做法,池莉颇有不满。 池莉:人家一介绍就说“女作家”,没有人介绍男作家说他是一个“男作家”。 张抗抗,生于1950年,担当这次中方作家方阵的队长。90年代以女性独特的眼光描写了《情爱画廊》,引起了社会各界强烈反响。但对女性从事创作时所处的两难境地她深有感触。 张抗抗:当女作家写了具有女人味的东西,有些人就会说,你只会写这些。女作家处在非常两难的境地。 参加会议的十位中国女作家张抗抗、池莉、方方、陈染、迟子健、林白出生于50年代到60年代,但看起来却比她们的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在采访中,这些亮丽的女作家告诉我们,在从事创作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女性性别放在首位,反而是一些理论家对女性文学进行了限定。 池莉:作为作家来说首先是人,这个更重要。我的作品思想当中并不特别看中性别。 陈染: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女人和男人之间的差异要大的多。 张抗抗:人身经验和我们的创作是同步的。所谓女性文学,只能写女性自身,我认为这也是一种偏见。 迟子健:你从事的是写作,不要想那么多,对一部作品要尽善尽美。 日本女作家:用作品向传统宣战 中国女作家在写作时普遍对男女性别的意识很淡漠,她们也不希望有人对女性文学冠以任何框框。在她们的作品中不但体现出女性特有的细腻,而且多以每个时代特征为背景,通过理性的分析反应出复杂的人性。 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女性作家,她们是否和中国女作家关注讨论的事物一样呢? 茅野裕城子,1955年生于东京都,初见到她的人都为她的美貌惊叹。1992年曾来到中国学习现代文学,她对我们谈了日本女性的心理。 茅野裕城子:在日本,女性有一种爱情主义,觉得爱情是最重要的,因为已经没有别的方法解决女性的问题,所以她们需要爱情。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个理想,就是要有惟一的爱情,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近藤裕子,也是这次日本女作家方阵中最活跃的一位学者,她主要研究日本近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在日本,女性大多都接受高等教育,但日本历史遗留下来的习俗,要求女子在结婚后必须以家庭为重,因此日本女性作家的作品大多是围绕家庭中的各种关系展开的。 近藤裕子:女性作家对家庭中的母女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反应更加敏感一些。主要是写日本式的情调,传统的家庭生活的喜悦。 在日本直到现在女性在出嫁后都必须改从夫姓,现代日本女性越来越不满意这种从属的地位。许多女性作家率先开始用文学的形式在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向残留的封建意识发起进攻,用她们的作品发泄着不满。 社会发展决定创作方向 同是女性作家,由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中日两国的女性作家在本国所处的地位和关注的事物也有所不同。 许金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长期从事日本文学的学术研究,他对中日女性文学的差异有着自己的看法。 许金龙:中国女作家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的革命把封建主义摧毁的比较厉害,中国早就实行了男女平权,没有像日本同行那样感受到男权对她们的压制。她们描述更多的不是向男权或夫权的反抗,而是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追求女性在生活中的定位。 千百年来,无论日本还是中国的女性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都处在支流地位,占据文坛中心地位的总是男性作家。20世纪90年代,中日两个不同国家女性文学的发展,都呈现出了高涨期。 中国文联出版社曹利群:这个高涨期是在上个世纪里,整整100年里从来没有达到的一种高潮,而且这种情况也形成一种大的格局。 交流是短暂的,但文学却是永恒的。时代的发展,对文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是中国的,还是日本的,作家们都在用更深邃的目光剖析着我们生存的空间和生活的社会。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