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他的创作从不考虑市场的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新华报业网-新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8 16:54:11 文章录入:刘磊 责任编辑:刘磊

 新华报业网讯  喜欢中国读者,喜欢苏州老街区,甚至喜欢有中国古典味道的苏州美女。渡边淳一,这位生于1933年的日本情爱小说大师, 77岁了,说话率直单纯,像孩子一样;常把“爱”挂在口头,像青年人一样;对婚姻悲观,像中年人一样;但纯粹认真,像一个真正的作家那样。“我关注内心,一生都在问,我到底是什么”。他表情极少,视线常常安静下垂,仿佛在寻找自己的内心。

  当面“拍砖”王蒙:精英和大众文化的区分很无聊

  近日,在苏州举行的一个论坛上,王蒙和渡边淳一同为嘉宾。王蒙76岁,渡边77岁,常被听众一起提问。王蒙对世事嬉笑怒骂,显示着一个京派文化老人的风趣。他当日还作了一个演讲,题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

  同为古稀,同为作家,渡边却不给王蒙面子,主动要翻译递话:“我心中没有大众和精英文化之分,而且我觉得这样的分法很无聊。我凭良心写作,就算没有人认同,也没关系。我只关注自己的内心,从不考虑市场”。

  全场轻笑。和渡边淳一之间仅隔两人的王蒙,也笑了。

  王蒙可能不知道,渡边淳一是日本当代大众文学的代表人物,日本最重要的大众文学奖项“直木文学奖”、“吉川英治奖”得主,2003年,凭借数十年的文学创作功绩获得菊池宽奖。

  渡边“从不考虑市场”,但是市场非常“考虑”他。职业创作45年,他出版小说近100部,随笔集40部以上,总印数突破8000万册。特别是1997年出版的《失乐园》大卖超过260万本。

  他认为自己“在关注人的本性、人的内心世界上,作了很大的努力”,也许正因此,才觉得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分割,抹杀了创作者的平等。

  10多年来,无数遍解读《失乐园》结局

  13年前,《失乐园》被引进中国,这个悲剧性的婚外恋故事即使被删去近3万字与性相关的内容,仍引起轰动,至今被中国读者所追捧。 

  渡边始终对自己的每一本书会在与日本社会环境不同的中国读者中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充满兴趣。大概就是源自这样的好奇,记者在不同的场合,听到渡边淳一一而再耐心地回答同一个问题:《失乐园》的结局,为何要让如此相爱的男女,以决绝的方式殉情?

  “如果你看了《失乐园》以后,认为最后一幕非常悲观的话,我觉得非常遗憾。因为最后一幕是这两个人的爱情火焰迸发到最极点、燃烧最美丽的一幕。”他总是这样解释。

  作家往往撇清,笔下的男女跟自己的个人生活无关。但渡边淳一毫不遮掩:我认为写男女情爱小说的作者,如果没有自己的体验,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来的。我也曾经爱过一个人,想更多地爱她的时候,我会突然感觉到一种类似于死亡的不安。所以作品里有我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体验。当然里面有虚构的东西,文学需要用虚构提高强度和力度。

  幸福感,总是随死亡而逝无法传承

  对于人、文化传承、文明这样一些宏大主题,渡边的观点简单透明如直觉,又有着文学家的奇思。

  “不发展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也是有的,就是人。1000年前,婴儿的出生重量、人的骨架、血液成分,甚至抚养方式,和今天没什么两样。我们可以继承先人的技术和财产。但一个人爱的经验无论多么丰富,却没法传承。我们的喜怒哀乐,智慧和幸福、激情和悲哀,都会随着人生而消失。所以,我要多审视内心深处,我认为我的小说需要我一生都在问,我到底是什么”。

  那么,那些发展的呢?比如经济和物质?渡边淳一没有大多数思想者电闪雷鸣般的批判,只表达一种近乎直觉的简单判断:中国原先就是一个文明度非常高的国家。现在,中国经济发展快速,但和文明的关系不是很大。

  他同样以直觉似的语气说,城市化和文化传承并不矛盾。比如说,日本古城京都等,这些城市一边推进城市化,一边推进城市建设。苏州的平江路是13世纪的街道,保存得也很好,氛围也好。

  “我理想中的城市,应该是在一个大的框架的制约下,给予人更多的自由个性和空间,有多元化的生存方式,只要是他本人需要的”。他说。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