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谈川端康成与马尔克斯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28 16:22:33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你想得到点新思想,就去看看旧书;如果你想听听陈词滥调,就看看新书。或许,这话只能算是局限的真理,但无疑其中表明了时间是鉴别作品好坏的最好的试金石。

    我读书向来毫无系统,起初可说是无书不读,抓着什么看什么,也缺乏名师的指点,属于误打误撞之类。记得在负笈求学时期的一个傍晚,图书馆里寂寥冷清,我合上书本,揉了揉眼睛,照例在离开之前想要选择一本书籍带回寝室阅读。面对着一排排的书架,我任由手指在书籍间漫无目的的穿梭着,或许是一次冥冥的注定,我的目光被一位垂垂老者的注视所吸引。我抽出了这本书,是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的作品选集,封面上的老者注视着门前被阳光照射的草地,脸上显露着淡淡的笑容。当晚我在床上读完了这位作家的两篇作品:《伊豆的舞女》和《日本的美和我》,感动得彻夜难眠。

    在我眼里,川端康成的作品表现了一种极致的美,那挥之不去的淡淡的哀愁,是一幅浮世绘,一首和歌,是青年的迷惘,是老年的虚无。川端康成深受民族传统的滋养,也融入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技巧。他在《雪国》中所使用的意识流手法与心理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女性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让人过目难忘。

    我遇到马尔克斯的时候,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已经失去了起初的轰动效应。《百年孤独》,并不是一部好读的作品,这部充满了奇思异想、光怪陆离的奇书,单是书中的人名,就让许多人废书长叹。马尔克斯将多少年来沉积在拉丁美洲人民内心的血泪控诉化成了嬉笑怒骂,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重若千钧。马尔克斯用充满睿智的文学语言将死亡意识和生命的悲剧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许多年后,马尔克斯在川端康成曾经站过的地方,作了一篇题为《拉丁美洲的孤独》的授奖辞,在我看来,这篇演讲词已经超越了一位作家的艺术创造,更像是一篇热血战士的宣言。马尔克斯一针见血的指出:贫穷,是拉丁美洲长久以来陷于孤独的根本原因。当西方读者与评论家们纷纷叹服于马尔克斯在写作技巧上所取得的高超造诣时,马尔克斯报之淡淡一笑。马尔克斯并不讳言自己深受卡夫卡、胡安•鲁尔福、海明威等前辈作家的影响,但其最终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还是深深扎根于本国的民族传统土壤之中。

    除了川端康成与马尔克斯,像美国的福克纳,爱尔兰的乔伊斯,阿根廷的博尔赫斯,英国的伍尔芙等等,这些优秀的作家,不仅可以跨越时代的局限,常常成为本国文学的象征,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更是充满着浓郁的地域色彩与民族传统。当代中国的优秀作家们,在借鉴了世界各国文学的丰富养料后,也创作了一批独具风格的优秀作品,像陈忠实的《白鹿原》、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同时充满了民族气派。这不得不引起关注文学发展的人们的深思。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或许这句话,将是这种文学现象的最好注解。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