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大江健三郎新作《水死》解剖自己精神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7-31 8:50:53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资料图)


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最新长篇小说《水死》中文版发布会日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水死》被誉为“大江晚年分量最重的作品”,2009年在日本出版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小说最初的写作想法来自大江因随笔《冲绳札记》被日本右翼分子告上法庭的经历,《冲绳札记》揭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不久驻守冲绳的日军强令当地民众集体自杀的惨剧。大江在法庭答辩时脑子里在构思这样一个主人公,站在被告席上时会怎么为自己辩护。《水死》的主人公以大江亡故的父亲为原型,切实反映出二战前后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


莫言为《水死》中文版写了腰封,他写道:“读大江先生新作《水死》,让我想起屈原《离骚》中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家阎连科认为这部小说很难读,书中故事很简单,但结构非常复杂。这反映了作者晚年的“图书馆式写作”方式,可以看出大江非常博学,戏剧等很多东西都融入其中。大江在拿诺贝尔文学奖后比获奖之前写得更多,这种现象非常罕见。


本书的翻译者许金龙认为,大江的《水死》再度为其小说创作的互文体系增添了新的结构样式。大江借助《水死》对自己的精神史进行解剖,认为日本社会种种危险征兆的根源皆在于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呼吁人们奋起斩杀存留于诸多日本人精神底层的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这个庞大无比、无处不在的王,迎接将给日本带来和平与安详的民主主义这个新王。这是大江健三郎对鲁迅“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等相关论述的最新解读成果,表现了作者在绝望之中寻找希望的精神历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年7月30日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