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
村上春树注定“千年陪跑”?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文汇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0-10 13:59:49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原标题:村上春树注定“千年陪跑”? 据瑞典皇家学院官网数据显示,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有210位提名候选人,36位首次获提名。其中,村上春树恐怕是国内读者最为熟知的一位。他连续6年入围、并稳居赔率榜高位,其小说也是本本畅销,却逃不出“年年领跑、次次陪跑”的怪圈,村上与诺奖屡屡失之交臂究竟为哪般? 文学奖评委究竟“好哪一口”? 诺贝尔文学奖究竟“好哪一口”?获奖名单每新添一位作家,都会激发读者及文学评论家对于诺奖价值判断“风向标”的揣摩。纵观历年颁奖词,倒是能从中提炼出几个高频词汇—理想主义、人道主义、艺术激情、良知与自由、人类文明等。 村上春树风格普遍被认为深受欧美作家影响,基调轻盈。致力于日本文化研究的学者姜建强认为,其作品“缺少对日本现实的关照,缺乏对现实日本的热情。好像日本发生的一切与他无关。他还是用自己的方式编织着多崎作、田中卡夫卡……” 村上作品的中文译者之一施小炜,曾用“关怀人类,慰藉心灵,缓解无聊”来形容村上,“总体而言,他的作品应当被视为是契合优秀文学标准的”。文学评论家白烨则认为,相比影响力,诺奖更看重作品的文学性,“村上的作品流行性较强,但与纯文学写作还有一定区别”。 村上自己也曾直言,大多数日本书评人和作家都不喜欢他。“我就像永远的丑小鸭,绝对变不了天鹅。” 嗅不到泥土和血腥的气息? 村上春树29岁开始写作,第一部作品《且听风吟》即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此后 《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小说屡创图书销售纪录,引发“村上现象”。在诺奖这个学院派气息浓厚的话题下,村上堪称最具流行文化色彩的面孔—不只是因为惊人的销量数字,更因他本人就是流行文化的忠实拥趸。他跑马拉松、读美国惊悚小说、对爵士乐如数家珍。 施小炜曾为村上鸣不平:“好作品与畅销,应该互不矛盾。”但对于这位新作每每掀起抢购狂潮的超级畅销书作家,文学界却多持保留态度。东京大学前校长莲实重彦曾经点出村上小说的死穴:将小说作为容器,将语言作为装置,将人物作为符号,将读者作为消费群。“嗅不到泥土和血腥的气息。” 流行与深度,看起来水火难相容。不过,莫言2012年获诺奖后曾在采访中谈及,“村上作品中有很多我欣赏的东西,他书中的现代性、与年轻人贴得很近的这种素质,是我的作品所不具备的,所以我很敬重他”。 差的只是一点点运气? 当然,撇开文学本身,也有一些偶发因素。按照诺奖“文学地缘”的常规原则,2012年颁给了中国作家莫言,近几年内诺奖再度“花落”亚洲作家的几率较小。况且,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都曾折桂,考虑到诺奖一贯“照顾全世界多个民族”的惯性,日本作家再次胜出的希望也变得渺茫。不过,正是在对村上能否获奖的一波波热议和猜测中,他的作品反而被传播得更广。 本报记者 许旸
|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