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曹禺《雷雨》国内发表伊始未火 传到日本引轰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人民政协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6-19 9:30:16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原标题:曹禺《雷雨》国内发表伊始未火 传到日本引轰动


1933年的毕业季,对曹禺而言,堪称是人生的转折点。


其实,曹禺一开始是就读于南开大学的政治系。后来,因为对专业不感兴趣,在南开大学就读两年后,赴清华大学参加考试,被顺利录取。后来,曹禺转入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从二年级开始读起。


进入南开大学的第一年,他就担任《南开双周》的戏剧编辑。从那以后,他开始构思《雷雨》,打算写一部话剧。


从南开到清华的这两年间,尽管一直在苦苦构思,但《雷雨》的结构和人物性格,始终无法在曹禺的脑中鲜明起来,更无法让他满意。那时的曹禺,一是年纪太小,二来也没什么阅历。对于《雷雨》的驾驭,自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到了清华的第二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曹禺作为清华抗日宣传队的队长,要经常下乡,进行宣传活动。在这期间,和各类人都有了充分的接触。此时的曹禺,阅历渐丰,而《雷雨》中各种人物的性格,也逐渐鲜明。


在这之前,曹禺尽管在报刊上陆续发表文章,但所发表的文章和话剧并无关系。直到他毕业这年,对《雷雨》的构思已经长达5年。在这5年中,无数个日夜,曹禺脑中想的全是这部剧本。在脑中,他早已对剧本进行了无数次的修改。


1933年毕业前夕,曹禺一边写论文,一边开始写《雷雨》。其实,他早已打了无数遍的腹稿,写出来自然不是什么难事。完成后,又经过数次修改。后来,巴金看到这稿子,主张立即发表。


但是,《雷雨》发表后,一开始并没有引起反响。后来,这话剧通过留学生,传到了日本,反倒在日本引起轰动。当时,郭沫若在日本,看了《雷雨》的演出后,立即撰文赞赏。于是,《雷雨》后来又在国内举行首演,结果造成了轰动效应。


也就是从这以后,曹禺一发不可收拾,以多部话剧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