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语言杂谈:营业中和准备中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9-27 16:29:21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语言,是非思想的天线;非常敏感,非常细微地测量出时尚、潮流些微的变化;有的变化明显,有的变化不明显,但细心的人,可以从语言的变化中,感受到社会异常的信息。

你天天逛街是不是?也许不是?

但我想,你肯定注意到了,近年来,我们许多商店,特别是餐饮店大门,也别致起来了,好看起来了。

用几根粗粗的原木,用麻绳扎住,从里到外,柱子上挂着古老的面具,营造民族风情;殿堂里,不知从哪里找来的,许多乡下的榉木老家俱,红木桌椅,大红的油漆得发亮的斗笠、水车、镰刀、石磨和农具,玩返朴归真美学,虽然不免有点堆砌,有点过分,但趋向总是好的;有的在沿街的玻璃窗前,种一排可以把清影潇洒在桌子上的翠竹,吃起环境来,价钱自然也就上去了。

这时,你注意到吗?门上,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挂上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营业中”三个墨字。从以前的红标语,到讨吉利的倒“福”字,到“营业中”,窗口就这么反映时代。

看到这些变化,对“营业中”三个字,你会不经意地,在嘴角浮起一丝不屑的笑容:那是赶时髦,玩花样,学东洋鬼子的格式。

是的,什么“营业中”?中国人以前从来不这么用的,至少这个“中”字用得别扭,不确当,在日常生活里,一般用“中”,都是位置“当中”的意思。现在却用来表示时态,是时间的“当中”,横看竖看,总觉得不舒服。但是,你也反对不了,人家要挂,你也不能叫人家不挂;不能生活像大潮水,我们是海滩上的沙子,浪一波一波地涌来,我们除了后退,除了留下一波一波的沙痕,没有其他办法。

但是,请你别对日本的词语在中国流行看不惯,某出版社出版过一本《外来语字典》,专收现代汉语里常用的“外来语”,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从近代,到现代,到当代,整个国家,整座城市,所有的生活方式,我们整个人,都是建筑在外来语词汇上的。

大量的外来语,除了魏晋时期印度佛教的翻译,传到中国来一部分,从拉丁文和英语、法语、德语翻译过来的以外,相当多,或者说最多的还是从日汉字里过来的。譬如“营业中”,不说“营业中”,就是“营业”这个词汇,也是日本过来的,但我们用惯了,觉得很自然,“中”是进行态,是“正在”营业的意思。我们看得少,看不惯,其他所看了,年轻人,没有习惯,像吃麦当劳、肯德鸡一样,我们吃不惯,但儿子喜欢吃。这就是时代的发展,代与代之间的鸿沟,语言也一样,因为语言是思想的载体。

我倒是想,我们的汉语真真了不起。汉字不仅在中国使用,还在周边国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汉字文化圈”。

我们每天说话,每天写文章,每天生活在一个“汉字文化圈”里面,“汉字文化圈”像一个水库,我们每天喝的水,用的水,都是从这个水库里汲来的;同时,我们所有使用这个水库的人,又每天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在扩建这个水库。

日本人也天天用这个水库里的水,他们已经用了上千年了。既然他们用到现在,过去、今天和将来,他们同样也有责任为这个水库的建设出资出力,不停地为“汉字文化圈”提供新的语词、语汇。

我为“汉字文化圈”提供新鲜的词汇,你也为“汉字文化圈”提供的语词、语汇,大家都提供,大家都可以用,这其实很正常。

基于此,我没有觉得写“营业中”的木牌有什么不好,告诉前来就餐的顾客,我们正在营业当中,这有什么不好?

关键是,一块小木牌,我们只学了日本人的一半,正面学了,反面没有学。日本人在小木牌的正面,写着“营业中”;小木牌的反面,写着“准备中”,反面的“准备中”三个字,被我们舍弃了,很可惜的。


虽然我们的店,以前是不挂木牌的,不挂小木牌一样营业,一样做生意。因为,你的店是不是在营业,路人一看就知道的;何况,你的面下得好,蔬菜新鲜,价钱公道,加上服务态度好,无论是新客,还是回头客,都会来的。那时的木牌,挂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门口挂不挂小木牌,并无大碍。以前几乎所有的餐饮店都不挂木牌的,不是也营业到今天了吗?

但是,挂了 “营业中”,就有“和世界接轨”的意思。日本流行“营业中”,我们也紧紧跟上,不落后,不是用菜肴,而是用时尚来吸引顾客,说不定菜肴也变了。但假如菜肴也变了的话,我建议你还是变回来。因为日本人炒菜,请客吃饭,基本上不起油锅,是用水煮的,不声不响,无嗅无味,一顿饭就算做好了,这样的饭,符合营养学,但不符合食品美学。

日本人只追求面子上好看,他们的食品美学,主要体现在盛饭菜的小碗、小碟子上面,体现在菜肴的搭配、放置上面,是“眼睛的美食”,而不是“嘴巴的美食”,因为吃到胃里,全都混合在一起,配搭就不存在了。还有,日本风味的面,虽然里面放了一些贝类的海鲜,还是淡而无味。远远没有中国的“山东拉面”、“兰州刀削面”,或者已经进入上海人怀旧字典的“阳春面”好吃,在日本,好吃的,有人气的,受人欢迎的面,仍然是“中华料理”、“中华拉面”,价廉物美,不用争论,这是每个在日本留学的人都清楚的。

现在的问题是,一块小木牌,有正面和反面,我们只学了小木牌的一半,正面学了,反面没有学。

日本餐饮店小木牌的正面,写着“营业中”;小木牌的反面,写着“准备中”,我们的餐饮店,不营业的时候,木牌的反面,写的是“休息”两个字。

“休息”两个字,不如日本的“准备中”。因为“休息”的对象,是营业者,告诉食客,我们休息了,不服务了,对不起,请回吧!

而日本的“准备中”,说营业者不在休息,而是忙着,正为您──准备中,请您稍等一下。

虽然二句字面的意思,都是现在还不能吃饭,但“休息”,是我们休息,不是顾客休息;比较而言,“休息”的字面是消极的,保守的,是站在自己立场上说的。“准备中”,是为了您的光临,我们正在准备;这是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说的,两者在语气、感觉上完全不同;它体现了是以自己为本位,还是以顾客为本位?我们的餐饮店挂上“营业中”,是学了表面的一套,日本人骨子里“准备中”的精神,我们却没有学到。这算不算一个大问题呢?这两个词汇中的含义,以前没有仔细想过,虽然在日本,不是“营业中”,就是“准备中”,已经看得很熟很熟。

今年二月开始,我受聘于台湾逢甲大学中文系,为他们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各上一门课,从六朝隋唐文学到《诗品》、《文心雕龙》研究,住在台湾,吃在台湾,台湾真是食客的天堂。

惊奇地发现,台湾许多餐饮店门口,也挂着“营业中”的木牌,这使我怀疑,也许,是台湾先学了日本人的做法,我们又是从台湾学来的,或者一边从台湾学,一边从日本学,两种渠道都存在。

好奇地看木牌的反面,像个记者搞调查研究一样,结果发现,台湾饮食店的木牌,也是正面写着“营业中”,反面写着“休息”,有的反面还是空白的,没有写字,和大陆的一样。

真感叹,活生生的“准备中”,怎么会被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共同舍弃了呢?真的很可惜。不仅可惜,要是让鲁迅先生看见了,一定以为,这是我们国民性差的生动体现;学人之技,为我所用;不学其长,反得其短。

当然,问题的核心,并不在语言,你尽可以在木牌的反面写上“准备中”,或者把正面的“营业中”改成“服务中”,也是没有用的。因为,店门口挂的,不仅是牌子,不仅是灯笼,更是诚信的思想。

一块木牌,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它天真并无恶意地泄露了:民族与民族,意识与意识之间差别的信息。

(作者:曹 旭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