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明代书坊“全像建本”流入日本成为馆藏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大武夷新闻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13 16:23:34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前不久,福建建阳书坊乡领导收到日本国文部省矶部彰教授跨海越洋邮寄来的《全像唐钟馗出身祛妖传》“建本”影印本一部。当地文史专家一致认为,该“建本”弥足珍贵。这种每页均有文字配图的完整“建本”,在建阳还属首次发现。

     去年夏天,矶部彰教授专程到书坊乡考察,寻访“建本”故里。考察完毕,他兴奋地说:“没想到书坊竟是个地名,我原以为只是刻书的作坊。”他还告诉我们,珍藏在日本图书馆的“建本”被众多学者视为文化“国宝”和“重要文化财产”。如今,矶部彰教授为答谢去年作客书坊的盛情款待,回赠给书坊乡政府的这本《全像唐钟馗出身祛妖传》影印本,弥补了迄今为止建阳市馆藏全像“建本”的空白,对于研究“建本”和“建安版画”的兴衰史大有裨益。

    翻开该书,可以发现除封面标有日本静冈县立中央图书馆藏的《鼎锲全像按鑑唐钟馗全传》系日本矶部彰教授编撰外,全书均为明代万历年间建阳书坊安正堂刘双松刻梓印行的原版影印件。书中内容介绍的是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最为人们熟悉的角色——蓬发虬髯、面目可怖、头系角带、身穿蓝袍、皮革裹足、袒露一臂的钟馗。

    迄今为止,国内大部分农村中人们还将钟馗画像贴于门户或悬挂中堂,将他视为镇鬼封神的门户和禳灾祛魅的灵符。民间中还广泛流传着“钟馗降妖打鬼”的故事。然而,对于钟馗这位神通广大的神祗其身份来历、钟馗信仰的起源和流变,恐怕还鲜为人知。而明代万历年间刻版印行的这本《全像唐钟馗出身祛妖传》就十分生动完整地介绍了钟馗从出生、取名、拜师、嬉戏到娶妻、祭妻、头撞金阶、受命玉帝下冥间察案、降妖镇邪的极富传奇性的一生。该书分四卷160页,共三万余字,配有160幅版画。

    书中描绘主人公钟馗时,用数十个有趣的故事构成。内容包含有智对老师命题作诗、诛戳山鬼、收除鳖精、雷击雉精、在冥间九个地狱释放冤鬼回阳界、严惩恶霸再加刑等。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跌宕起伏,妙趣横生。加上每页配有传神逼真的插图,让读者一目了然,平添趣味。

    资深文史专家认为:该刻本是典型的“建本”或是典型的建安版画类的“全像建本”,为黑口双栏、上下鱼尾的线装书。该刻本半页十行,每行十七字,上图下文,每页插图占版面约三分之一。书中版画大多极为清丽,线条流畅,疏密有致,逼真传神。文中小说格式采用章回体,每章回配有诗词。

    据“建本”考古专家方彦寿撰写的《建阳刻书史》介绍,刻梓该书的安正堂在史上确有其坊刻堂;书中标明的书林刘双松,在建阳刻书史上也确有其人。经考查,刘氏安正堂是明代建阳书坊的一家著名书肆。“刻书”从明宣德四年(1429年)起,一直到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还有刻书,经营时间长达270年。刘氏刻书家包括有刘宗器、刘仕中、刘双松、刘莲台等。而轮到刘双松刻梓印书时,应为明代万历(1573-1619)年间,这是郑振铎先生称之为“印刷史上光芒万丈的万历年代”。由于刘双松所处的年代正逢书坊民间坊刻最为鼎盛时期,因而“图文并茂”的“建本”深受老百姓的喜爱。配有版画的“全像刻本”,它超越了简单的图解和装饰作用,有力推动了文本的传播。可以说,“全像建本”就是开了后来为老少咸宜喜爱的“小人书”和“连环画”的先河。

    由于当时建阳书坊、麻沙坊刻刻书盛行,加上地处闽北,山高皇帝远,朝廷无力鞭及刻书的内容,于是刻书内容包罗万象。除上自六经、下及训传外,民间野史,神话故事,甚至朝廷视为的禁书,均应有尽有。所以,号称“图书之府”出品的“建本”发行之广之大,连“浙本”、“蜀本”也难以匹敌。当时,“建本”除大量流行于国内宫廷、官府、书院、学堂乃至寻常百姓家外,还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区。这本《全像唐钟馗出身祛妖传》流传到日本,就是一个证明。

    由于战火硝烟的焚烧和清军入关的高压政策以及后来竞争激烈、仿冒盗版的猖獗,导致“建本”图书日益走向衰亡。数百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为的破坏,原先在坊刻中存有的大量“雕版”和“建本”,至今已极为罕见。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李国强副研究员介绍,即便在故宫,现存的“建本”也仅有七本孤本,而全书每页均配有版画的“全像建本”则更为稀有。




作者:李加林 文/摄

[1] [2]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