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松尾芭蕉
|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樱花下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8/21 6:07:00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
(1644~1694) 日本江户时代俳谐诗人。 本名松尾宗房,别号桃青、泊船堂、钧月庵、风罗坊等。生于伊贺上野(今三重县上野市)。他的父亲是伊贺上野诸侯家臣之长藤堂新七郎的臣属。他自幼为良精之子藤原良忠(俳号蝉吟)的 侍童,立志于俳谐的创作。良忠师事学者和俳谐诗人北村季吟,芭蕉也就学于季吟。23岁时,由于良忠逝世,他离开主人之家。在以后的 6年间,以京都为中心,学习贞门俳谐(松永贞德派),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1672年赴江户,所作俳谐起句集《贝炊》出版。这部起句集除芭蕉的起句外,还收载其同乡多人的作品,由他撰写评语。此书在风格上受到谈林派(西山宗因自由奔放的革新派)的影响。当时,芭蕉年仅29岁,已成为一代俳谐宗匠。 1680年,弟子杉山杉风将自己看守贮鱼池的窝棚加以改建,提供芭蕉居住,命名为芭蕉庵。从此,芭蕉即以专业俳谐师身分立足于世。以后出版的俳谐选集《俳谐次韵》(1681)和《虚栗》(1683)等,逐渐脱离谈林派风格,增加了闲寂恬淡的韵味,如“乌鸦立枯枝,秋暮正迟迟”(作于1680年前后,收入《旷野》),就是这一类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佳句。 1684年,芭蕉结束东海道上方一带的游历后,完成俳谐纪行集《风雨纪行》(1685),他的俳谐选集《冬日》也于1684年出版。从此逐步树立一般称为“蕉风”的独特风格。1687年秋季起程,游历常陆的鹿岛、东海道上方一带,并经木曾路观赏更科的明月,1688年返回江户。这次游历的成果,就是后来陆续出版的俳谐纪行集《鹿岛纪行》(1687)、《笈中小札》(1709)和《更科纪行》(1704)。翌年三月,他又开始历时 7个月的陆奥各地的漫游,并有著名的俳谐纪行集《奥州小路》(1689)问世。随后,再以故里伊贺为中心遍访伊势、奈良、近江一带。1690年住进石山深处的幻住庵。当年秋季,著有俳谐文集《幻住庵记》。 ![]() 芭蕉最后一次出游,是1694年5月四国之行。9月在大阪参 加其弟子园女举行的俳宴(诗会)。一说10月即病逝于大阪。 1736至1741年间出版的芭蕉俳谐总集《芭蕉七部集》,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芭蕉俳谐风格的变化和发展。芭蕉在贞门、谈林两派成就的基础上把俳谐发展为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鲜明个性的庶民诗。他的作品被日本近代文学家推崇为俳谐的典范。近代杰出作家芥川龙之介盛赞芭蕉是《万叶集》以后的“最大诗人”。至今,他依然被日本人民奉为“俳圣”。 参考书目 井本农一:《芭蕉》,东京,1962。 云英末雄:《芭蕉》,东京,1977。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