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学 >> 杂文杂说 >> 正文

日本蒲学研究新观

作者:王启元  来源:贯通论坛   更新:2005-6-11 5:49:0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一、科举制度的恐怖

    作为讽刺故事的代表作,我已对《镜听》进行了评述,从 《镜听》的内容来看,它是一幕科举制引发的,发生在社会及家 庭内部的惨无人情的悲剧。蒲松龄的一生始终生活在这样的 悲剧之中。《聊斋志异》一书中,以源于科举制的悲剧和喜剧为 题材的有趣故事为数甚多。对于读书人来说,科举本是他们的 全部人生价值所在,所以,蒲松龄作为一个读书人当然也最关 心科举制。

    将科举制的弊病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有意无意地加以评 论的人数不胜枚举。但是,蒲松龄的最为可贵之处是将渗透于 生活各个角落的危害,或从普通人视而不见的琐事中发掘出 的深奥道理生动地加以文学化,创作出脍炙人口的短篇。这是 他的创作特点之一。蒲松龄使读者领略了中国近代读书人演 绎出的诸多典型形象,看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多种畸形。下面 的故事《王子安》与《镜听》不同,它不是从侧面进行描述,而是 直接深入读书人的心灵,细致入微地去刻画他们的内心世界, 同时,蒲松龄以喜剧的表现手法写出了一场悲剧,不仅更突出 了作品的诙谐和幽默,而且,使人物的极端悲哀的内心世界得 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例如,主人公王子安说有长班来到他家,他执意要带长班 漫步街头,以向乡人炫耀自己的成功,但长班怎么也不肯随他 去,王子安便气极败坏。无论家人怎样哄骗,他仍然执迷不悟, 以至于顿足捶胸,这时妻子说道:“家中止有一媪,昼为汝炊, 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此场面形象地描绘出一 个长年痴情于科举制,却始终受到其煎熬的读书人的可怜下 场,他充满了理想,却终生不得实现,只能在醉梦之中得到满 足,实在值得同情。

    如文章初始所述,王子安参加的是乡试,他已为当地的 “名士”,临近发榜时紧张得失去自制力的王子安想必已非年 轻人,因此,他的心情与今日担心落榜的青年学生的醉酒是截 然不同的,以旁观者看来,身为一把年纪的成熟男子做出如此 令人啼笑皆非的举动,实在太可笑,但是,如果站在王子安的 立场上,我们就会感到,他已可怜得令人惨不忍睹。

    王子安的梦做得很远,他不仅在梦中通过了乡试和会试, 而且,一举在殿试中获得成功,被任命为翰林,他终于在梦中 得到官位,直到大梦初醒时他尚且不明白是谁耍弄了自己,自 嘲道:“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故事以此结尾更突 出了凄凉悲怆气氛,表明了王子安的极其枉然的心境,这就是 中国读书人的内心世界。故事的结尾确为画龙点睛之笔,科举 制将王子安折磨成疯癫的狂人,他却仍然执迷不悟,结尾的两 句话表明王子安仅从生理的梦中醒来,却不能从思想的梦中 解脱出来。作者从客观上证明了科举制是一柄伪善的杀人利 刃。蒲松龄在这篇作品中展示的妙趣横生的文笔和表现力,丝 毫不逊于《镜听》,对读书人内心世界刻画之细腻是无与伦比 的。

    《王子安》一文的末尾同样附有“异史氏日”的内容,但它 与故事情节并无密切关系,仅详细列举了考生在考场上受到 的种种无理待遇,客观地反映出读书人所处的无可奈何的可 怜境遇。一些年过半百的老年考生面对“自足提篮,似丐…… 官呵隶骂,似囚”的现实,也只能吞声忍气,令人顿生悲壮之 感。 因此,这样的“异史氏日”的内容实在值得一读。

    蒲松龄以绝妙的构思使王子安在一日之内尝尽了读书人 的一切荣誉和乐趣,通过对一枕黄粱的描述揭示了科举制给 读书人造成的心灵创伤。故事《冷生》则以八股文的离奇创作 方式对科举制和八股文给予了无情的讽刺。《冷生》的主人公 冷生原是“少最钝,年二十有余,未能通一经。”后来,被狐仙缠 身,数日之后,偶有精神失常,同时,闭门静坐,大笑之后便能 创作出“文思精妙”的八股文,并借此本领考中秀才。表面上, 《冷生》极为滑稽离奇,但其寓意十分深刻,它以言外之意告诉 人们:正常人是写不出漂亮八股文的,只有在精神失常的状态 下或被狐狸精迷上的时候,也就是说,当人的头脑出现癫狂状 态时,才可以写出优秀的八股作品。故事《冷生》的矛头所指并 非主人公冷生,而是对科举制和八股文给予了无情的讽刺。颠 倒黑白、事非混淆的不是读书人,而是科举制和八股文。后来, 冷生失去了秀才的资格,彻底变成了疯子,却“著有《颠草》四 卷,超拔可诵。”同时,此文尖锐地指出当时的社会是畸形的, 只有疯狂的人所看到的社会才是真实的社会,正常人要想看 到社会的真实,就必须将本人颠倒过来。

    《苗生》一文以参加乡试的秀才往返途中发生的故事为素 材,它所批判的并非考试制度,而是某些踊跃应试的读书人。 以《苗生》一文的观点来看,这种读书人都是臭不可闻的名利 小人。 中国便是在这样一批争名夺利的小人统治之下。文中 的“苗生”虽生性粗野,实为直爽的好人,因不能容忍自私自利 的读书人在自己的地盘内舞文弄墨便大怒而杀之。实际上, 《苗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像苗生这样的人才是热心的善良 人。

    在唐代的小说中有名为《人虎传》的作品,其中的郁闷青 年化成的虎与《苗生》中的主人公苗生化成的虎截然不同,前 者为凶残的食人虎,后者则是既热心善良又粗野滑稽的虎。两 个作品的气氛也是大相径庭的,《人虎传》显得阴森恐怖,《苗 生》则充满了幽默而明快的气氛,体现出蒲松龄典型的辛辣讽 刺的手法。《苗生》中的“唾壶击缺剑红光”的诗句,大概来源于 《世说新语·豪爽》中的人物王敦,王敦酒后必以如意棒击打 “唾壶”作节拍,吟诵曹操的诗句,所以,常以击破壶口表现豪 爽气概,苗生则加上“剑红光”三个宇,更显示出勇猛威武的气 势,似乎使人联想到猛虎的血迹斑斑的大口。被苗生杀掉的某 位读书人是个自私自利之徒,他为了自己能重返人间,为虎做 ‘伥’,向虎提供人所在的方位,这种屈于威武、不顾耻辱甘当 奴隶的人该杀。借此,蒲松龄无情地鞭挞了那些为个人名利不 惜出卖朋友的读书人的卑鄙无耻。

    蒲松龄通过《苗生》的故事说明,以“龚生”为首的读书人 遍及全中国,从中选出的精华统治着中国,但他们是臭不可闻 的自私自利之辈。他们装模作样,徒有优秀的外表,即使相聚 饮酒时也以赋诗助兴,其实,不过是孤芳自赏而已。直爽的虎 “苗生”向这样一群人发出怒吼,而且是站在中国的名山—— 华山之上,它的吼声可以震撼整个神州大地。面对这些自命不 凡而又追名逐利的读书人,虎“苗生”发出的怒吼,可以说是在 封建社会受欺压的百姓内心深处的呐喊。显而易见,《苗生》中 的虎啸与《镜听》一文中的擀面棒有异曲同工之妙。

    “异史氏曰”的内容,再一次明确地强调了“苗生”是“亦无 心者耳”,只因“不耐事”罢了,并不值得招人憎恨。最可恨的是 那些妒忌自己朋友成绩优秀的读书人,他们激怒了苗生,被虎 吃掉也是理所当然的。这是蒲松龄对故事《苗生》的总结。 《聊斋志异》开卷首篇作品为《考城隍》。从标题看来,语不 惊人,也体现不出蒲松龄独辟蹊径的风趣而滑稽的风格。但 是,仔细吟味,此文的字里行间无处不渗透着对读书人的深切 同情,是一篇颇受人喜爱的故事。此篇描述了名为宋公的秀 才,因体弱多病被带入阴曹地府应试“城隍”之官职,一举考 中,但判官念其孝顺父母,放他暂返回人间,待九年之后随母 重返阴间的故事。这个短篇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有汉族独特的 生死观为基础,这是一篇典型的“怪异题材”故事。在中国传统 的生死观之中,冥府与现世本以土地相连通,漫步之间便会不 知不觉步入阴曹。也就是说,在生与死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 阴曹地府与人世间的状况并无明显区别,无论阴间还是阳问, 其中的人物均以“人的面孔”出现,这是蒲松龄的文言小说具 有的共同特征。在《考城隍》之中,将生与死以如此方式进行组 合,使故事情节更显起伏曲折,更让人感到凄惨悲凉。从字面 上进行分析,《考城隍》中的主人公宋公,素日必定体弱多病, 他在冥府遇到的长山张秀才恐怕也是体弱多病者,文中虽未 加以明确说明,但从整个情节构思上分析便可想而知,两位秀 才都是被科举制折磨得疾病缠身,使人感到那时的秀才是十 分可怜的。以上的结论都是凭作为读者的想象力得出来的,这 恐怕是蒲松龄运笔的又一高明之处。他并不主动总结出结论, 而是留给读者遐想的空间,因此,我奉劝大家在阅读《聊斋志 异》一书时,要经常开动脑筋。张秀才的“有花有酒春常在,无 烛无灯夜自明”的诗句想怕是他孤独贫苦的一生的写照。总 之,可以说《考城隍》这篇凄凄惨惨的故事,是蒲松龄献给年轻 有为的青年秀才的挽歌和安魂曲。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作品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作品:

  • 下一篇作品: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日媒推荐七部日本轻小说入门作

    日本明治时代可以靠写作维生吗

    林少华:村上春树审视的主题依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因患前列

    日本《产经新闻》闹乌龙称村上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