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向外部世界出口的数不尽物品中,现在又多了一个新的品牌,叫孔子学院。从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都开张以来,迄今已有36个国家和地区办起了80所孔子学院和小规模的孔子学堂,还有更多的国家提出了办学申请。
孔子学院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批量出口,是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一个新现象。它标志着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世界各国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中国的需求急剧增长。这也证明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潮,必然会带来使中国文化思想向外传播的软实力。
在公元前的春秋时代,孔子曾经有过“乘浮桴于海”四出游学的愿望。但即便他拥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其活动地盘主要限于齐鲁之间。虽然孔老夫子被后人奉为“至圣先师”与“万世师表”,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五洲四海成千成万的洋弟子要对他行尊师之礼。
由于年代久远史料浩瀚,后人对孔子的评价无论褒贬仍然有待据实考证。笔者对此所知甚浅,不敢妄加断言。从孔子传诸后世的一些言行来看,固然是只唯上不唯下,把他的治国理念完全寄托于明君行仁政,而无任何制约君权之设想。但在晚周之后礼崩乐坏、天下纷乱的春秋时代,既无有组织的反对党派又无公民社会可言,不寄望于明君出世以德治国,还能寄望于什么?
在当时的情况下,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礼、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有助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治国理念。
中国历朝历代的帝王,不论是姓刘的,姓李的,姓朱的,也不论是汉人、蒙人、满人,只要登上皇位,就必然要开疆拓土,维护江山社稷与华夏版图。如果没有孔子提倡的道德与政治规范,人人都可以自立为王,则神州大地早已变成四分五裂的欧洲了。
不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其他无数的教诲,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色彩,成为两千多年来从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国治学的座右铭,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孔子属于历史也属于现代,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