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动物需要精神按摩
50年来,日本经济小说不断推陈出新,说到根儿上,是日本人对经济生活的高度依赖,为经济小说的兴旺提供了土壤。日本“经济通”、财经作家堺屋太一说,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这样,极少把人力、金钱花在经济之外的事情上。
“大崩溃”、“大转折”、“低价收购日本”等说法在经济小说中比比皆是,如同“日本沉没”一样振聋发聩,对富于集团精神和忧患意识的日本人,着实有吸引力。小说家就像社会的“预言者”,通过揭开经济生活中的隐秘角落,满足人们的知情需求,使之在了解所处环境后获得安全感。正是基于这一点,日本经济小说才成为日本人的精神按摩乳。
在一个加班文化盛行的社会里,职场电影、电视剧一直大行其道,职场电影对日本人的意义,就像牛仔电影之于好莱坞。经济小说也有相似的功效。很多女性读者喜欢幸田真音的小说《日银券》中的女强人笙子,“烦恼的时候打开幸田的小说,跟笙子见个面,就能找回自信和勇气。”
更何况,你还能把经济小说当成理财指南,学到实用的但易被忽视的常识。比如《洗钱》中的仓田老人,以一个巨富的身份告诉你,人生最好的投资就是“不投资,不缴税”。
链接
日剧漫画助力财经文学获新生
一直以来,不少日本经济小说家的作品借由电视剧改编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山崎丰子的《浮华世家》曾在1974年被拍成电影,名为《华丽一族》。2007年,这部日剧被翻拍,因为主演木村拓哉而备受关注。真山仁的《秃鹰》2007被改编成同名日剧,也很受欢迎。
另外,日本流行的动漫画也少不了财经金融的主题,这跟日本经济小说深入人心是一脉相承的。《华尔街时报》曾在亚洲版推出了漫画版的《Japan INC.》以图解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经济学原理。而1996年开播的日剧《浪花金融道》,改编自青木雄二的漫画,讲述的是高利贷公司和债务人之间的斗智故事。里面充满了以卡借卡偿债,选举资金筹措,职业掮客欺诈,非法融资等各种诈财手段。(傅蔷)
链接
专业人士制造传奇
说到财经小说,国内读者会想到梁凤仪,财经+言情的路数曾让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通俗文学市场叱咤一时,但时间愈久,人们对这种成人童话的疲劳感就越强。美国的经济小说多被称为商业惊悚小说,惊悚元素多过商战细节。而日本主流的经济小说,比如高杉良的作品,以“刚性写作”立足于世。多以社会经济的重大变革为背景,不言情说爱,不故弄玄虚。近年来,日本经济小说虽融合了许多畅销元素,但专业性不减。
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有一个专业化的财经作家队伍。日本财经作家多出身于经济学者、记者和有实务经验的业内人士。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小说家,都是在商业浪潮中泡大的。许多作家在成名后都被政府延揽为经济顾问。
江上刚有二十几年的银行从业经验,担任过数家银行的行长,2003年辞职后专事小说创作。橘玲是“快乐投资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在小说之外也从事投资和理财书籍的写作。见过幸田真音的人说,光看这个身材曼妙的女子,想象不出她是个出手快又狠的证券交易员。她曾在美国银行工作多年,回东京后又担任外资证券公司的业务员。她保持着交易员的积习,说话总是夹着英文,连笔名真音也取自交易术语“买入”(mine)。
案头工作做足,是日本经济小说家50年不变的传统。高杉良为写作《金融腐蚀列岛》,采访了包括银行高层、黑社会在内的100多人,历时一年时间。作品在日本报纸上连载时,不少人跳出来“叫停”,指责其有明显的指向性。2007年,幸田真音的新书《周极星》在中国内地出版,由于故事发生在上海,作者曾赴上海长时间采访,因而小说情节“无限接近于现实”。《秃鹰》的作者真山仁最近几个月连续几次到北京,据说是为了下一部小说做准备工作。
上一页 [1] [2]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