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学 >> 作家介绍 >> 正文

明治时代中期的日本文学家木下尚江

作者:王述坤  来源:日本新华侨网   更新:2009-12-23 11:11:07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在强权政治体制下有一种知识分子,或隐遁,或沉迷诗酒,或笃信某种宗教,采取的是不抵抗主义,明治时代中期的木下尚江(1869-1937)就属于这种类型。

木下尚江作为社会活动家曾和幸德秋水并列,与国家主义、强权政治做过尖锐的斗争,以至于当时有“幸德之笔,木下之舌”的赞誉。木下尚江65岁受洗礼,成了虔诚的基督徒。这也许是他勇猛斗争的精神依托。然而,到了1906年(明治39年),一向站在第一线勇往直前的斗士木下尚江,却一反常态,连篇累牍地写出《告旧友》《忏悔》等反思文章,脱离了社会主义斗争的第一线。其后虽然还继续支持反公害的元祖田中正造,但又是沉迷“静坐”,又是接近佛教,到1937年逝世为止,再也没有见到他勇猛斗争的姿态,好像隐士一般离开了这个世界。

木下尚江特殊的一点是他开头并非是隐士,而曾经是勇猛的斗士。他为什么在1906年将斗争突然止住,而走到了不抵抗的道路上去了呢?其首要原因就是反动当局的镇压过于残酷了。木下尚江的一生除了日本投降外,几乎经历了近代日本的所有大事件。在“富国强兵”后的侵略扩张政策下,他的青年时代正赶上推行强权政治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教育敕语》《治安警察法》等的出笼。首次国会的虚伪、甲午战争的胜利、田中正造的天皇直诉、日俄战争的开战与讲和。此前期间,他还经历了幸德秋水入狱、自己竞选众议员差32票落选、日比谷事件受牵连他家被查抄、当局禁止游行示威、对新闻杂志的取缔强化、平民社的被勒令解散等等,他目睹了明治政府加强对社会主义运动的镇压,滋生了对运动的绝望感,对天皇主义极权的日本彻底绝望。他悟到在“与革命无缘”的日本,比起强大的国家权力,自己的力量是如此微弱,自己的斗争无异于以卵击石。他痛感在日本革命不可能成功,遂写出了《忏悔的痛苦》《革命的无缘国》等,表明了他的思想脉搏。作为律师和新闻记者,在和强权、专制、战争、贫困的斗争中,他渐渐感到了自己的极限。他写道:“吾人作为冷静的观察者忠告彼等识者:汝等放心吧!革命的飓风将一吹而过,不会停靠日本这个蕞尔小岛。看吧!日本国民并不具备能够感受革命热情的神经。”(《革命的无缘国》)。早期研究木下尚江的学者山极圭司评论道:“木下尚江脱离社会主义运动,镇压的强化使他感到了运动走进了死胡同是原因之一。”

当然另外也有些原因:木下尚江是个孝子,母亲的去世,成了他脱离运动的导火线。他为自己参加运动给母亲带来的身心痛苦深感负疚。他说:“母爱,是我宇宙间唯一的真实,母亲的死去,将直接导致自己的灭亡。”到了38岁的木下尚江,感到自己过去走过的路中充满了“惑”。青年期的热情冷却了,他预测到了思想异端者的下场,而主观上试图规避。此外,还有和幸德秋水等思想上的分歧:基督教非暴力与武装夺取政权的矛盾、基督教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矛盾、对唯物论的不满足、新闻杂志经营的困难等等。他对自己青年时代功名心的反思,使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试图在残酷的镇压下保存自己的生命,精神的空虚使他重新皈依基督教,同时还研究道教和佛教,试图摸索出一条宗教改革之路,以便从强烈神权主义的民族性迷信下拯救日本国民的精神。可惜,他没能东山再起,走上了一条不抵抗之路。1911年幸德秋水遇害后,他就寄身于宗教过着隐居遁世的生活,直至去世。

因为木下尚江的社会活动曾经太显眼了,所以很多人不知道他还是是个颇有文学才华的作家。他的作品有小说《火柱》《良人的自白》《忏悔》、《乞食》、《墓场》《劳动》《火宅》,文集《饥渴》以及评传《日莲论》等等。在谈到日本文学的时候,人们往往把他的作品作为文学遗产来鉴赏和研究。


 

作品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作品:

  • 下一篇作品: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村上春树《骑士团长杀人事件》

    日本作家到底多有钱,看看村上

    日媒推荐七部日本轻小说入门作

    日本明治时代可以靠写作维生吗

    林少华:村上春树审视的主题依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