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日本文学在中国30年传播历程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阅读周刊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14 13:26:48 文章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我坚信一部好书的力量○陈明俊(新经典文化总编辑)

2003年1月,《窗边的小豆豆》?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时,由于是日文翻译作品,市场反应比较冷淡,很多媒体也拒绝刊载报道。但我一直坚信一部好书的力量,我也坚信读者的判断力。我们给书评人、教育专家、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以及全国数百位校长赠书,并到全国几十所学校举办朗读会,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图书销量开始增长,2003年6月终于第一次加印,之后市场反响越来越好,至2003年12月,累计印刷达到10万部;至2005年12月,累计印刷40万部;2006年12月,累计印刷62万部;至2007年12月,累计印刷95万部;截至2008年4月已突破110万册。
《窗边的小豆豆》还创下了很多第一:连续56个月进入全国畅销图书排行榜,是中国全国畅销书榜开始统计以来,累计在榜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在上海、江苏、浙江10万名中小学生投票评选的“最受欢迎读物”中,领先《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哈利·波特》(人民文学出版社),荣获第一名;现在,中国很多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门都将《窗边的小豆豆》列为教师和学生的必读书之一,这不仅给数以百万计的学生带去了欢乐,同时也正在“催生”越来越多像“小林校长”一样的好老师,而且也在改变着数以百万计民众对日本的印象,在他们的心中播下宽容的种子。从2003年推出第一部日文翻译作品《窗边的小豆豆》以来,5年间,新经典已引进50多位日本作家的200多部作品,其中许多作品都获得了读者的喜爱:
《再见了,可鲁》(石黑谦吾,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1月出版,累计印刷26万部)获2003年度Amazon中国、新浪网、当当网、《中华读书报》最有价值的10部图书之一;《可爱的鼠小弟》(中野嘉男,上野纪子,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5月出版,系列累计印数28万部)被评为“2005全国十佳童书”第一名;《蛤蟆的油》(黑泽明,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10月出版,累计印刷5万部)被评为CCTV2006年度好书,亚马逊中国2006年度好书;2007年3月出版的《佐贺的超级阿嬷》(岛田洋七,南海出版公司)被全国22家主要报纸评为2007年度上半年十大好书之一,销量也突破10万部;另外,我们花了4年6个月时间翻译编辑的山冈庄八先生的13卷本《德川家康》(南海出版公司)也已经出版了第一到第六部,并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登上全国各大畅销书排行榜,截至2008年4月,销量已突破100万册,并将于2008年6月底之前出齐。我常常和日本出版社的朋友说,每一本优秀的日本作品都像一个日本文化的使者,正搭起一座座中日两国人民理解的桥梁,改变着一位位中国读者对日本的印象。


生活方式接近后,文化产品的消费就会有相似性,这将是日本文学作品的前景之一。○董炳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没有被系统翻译、介绍的日本现代作家有不少,像左藤春夫,太宰治、安部公房等,兼好法师的《徒然草》是日本非常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至今没有比较好的中文译本。最近10年前后,随着日本留学生的回潮,相关翻译也多了起来,质量也更好。他们语言过关了,对日本的社会比较了解,将会对日本文学的引进翻译有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中国文坛或者翻译界对日本文学的介绍越来越系统,选择越来越准确,有质量和有代表性的日本作品相继会介绍到中国来。
如果说日本文学传播有什么不足的话,应该是对其中心作品关注得比较多,对边缘作品关注得不够。譬如说芥川奖每年评一次,只能选出一部好作品,事实上优秀的作品很多,譬如以地方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引进翻译就很不够。我们看了日本写都市的作品后,也可以看看他们的乡土作品,其中有写得很好的。这有助于中国读者全方位地了解日本文学,进而全方位地了解日本社会。当然可能对日本文学感兴趣的中国读者不是很多,这其中有一个阅读偏差在起作用,说得通俗一点,读者也有势利的一面。日本文学以后在中国的出版可能会比较均衡,会多元化。我们现在社会的发展跟日本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接近,或者有相似的地方,使我们对日本文学作品越来越容易产生共鸣。生活方式接近后,文化产品的消费就会有相似性,这将是日本文学作品的前景之一。1980年代初期电影培养起来的一批人,动漫培养起来的一批人,村上培养起来的一批人,再加上专业化的读者(日本文学研究者以及日语学习者),将成为阅读日本文学的主体,这个相对稳定的读者群体(或者叫做日本文化爱好者群体)的存在,是很重要的。我认为更容易打动中国读者的应该是村上式的、动漫式的、大众题材,严肃文学保持现在这个状态就不错,这应该是一个基本的趋势。消费时代的文学成为文化消费品是一种宿命。没有办法。现在,有条件坐下来安静地读完一本文学经典的人,可能不多了吧。

□作 品

日本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路径

■尤  勇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时,日本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无产阶级文学,传播最广的是日本无产阶级作家的作品。如小林多喜二的作品,其代表作中篇小说《蟹工船》、《地下党员》、《组织者》等都被翻译引进。
改革开放初期日本对中国影响巨大的主要是电影文学,这一过程持续了5年左右,像《追捕》、《远山的呼唤》、《望乡》等作品。电影《追捕》、《人证》还直接催生了日本推理小说在中国的出版热。日本推理小说在设置谜团、制造悬念、渲染气氛、解谜破案等方面,不仅善于紧扣办案元素,施展逻辑推理,而且很会经营情节,追求情绪感染,注意把知性解谜与感性煽动结合起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国读者。据统计,1979至1989这10年期间,我国出版日本推理小说的出版社至少有40家,出版的书目超百种,日本侦探推理小说在中国的出版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就在这个时期,我们认识了日本的大推理小说家森村诚一、松本清张等人。
进入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日本的现代文学经典也开始大规模地引进,譬如日本近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巨匠夏目漱石的《我的猫》、《三四郎》、《其后》、《门》、《哥儿》及自传体《路边草》等先后被引进。
诺贝尔文学奖是获奖作品在世界传播的最好名片。同样不例外,日本两位诺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朗的作品也受到了中国出版社的青睐。
目前国内的川端文集,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韩侍桁翻译的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叶谓渠翻译的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和高慧勤主编的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1981年中国第一次出版了川端康成的《雪国》和《古都》,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川端康成小说选》。1993年日本著名学者川端康成研究权威长谷川泉的《川端康成论考》翻译出版,对中国的川端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1998年漓江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结集了《生为女人》、《东京人》、《少女开眼》、《河边小镇故事》等作品的川端康成作品集。至今,关于川端康成作品和评论集都是出版社感兴趣的内容,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就出版了《感悟东方之美——走进川端康成的〈雪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