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学 >> 杂文杂说 >> 正文

那三国不是这三国

作者:王晓平  来源:樱花下   更新:2004-9-22 16:43:0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头回刚到日本那会儿,在西服革履的人流中,蓦然瞥见身着艳丽和服、呱嗒着木屐颠着碎步小跑的妇人,一下子就觉得历史倒流了,生出一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觉。大概是不便以服饰辨古今的缘故,在日本没听过“古装戏”的说法。文学、演剧、电影,取材于江户时代及其以前的、特别是武将征战的作品,总称为“时代物”,而取材于中国历史的,也和写古代日本的作品一样,在书店里一律放在“时代小说”名下出售。其中不难找到以《三国志演义》为基础创作的“三国物”。

  最早的“三国物”要数江户时代元禄三年(即公元1689,清康熙28年)开始刊行的《通俗三国志》。署名“湖南文山”。这很可能是天龙寺僧人义辙、月堂兄弟根据《三国志演义》编译的。这部多达51册的书一上市,便大得町人欢喜,由此引出一系列以中国史书与演义为依据编写的“中国军谈”的流行。到了近代,文学家更喜欢借三国故事,写日人情怀。其中两部最有名的作品,都与中日战争分不开。一部是抒情长诗《星落秋风五丈原》,一部是长篇小说《三国志》。

  《星落秋风五丈原》作于甲午战争之后不久,作者是当时与岛崎藤村齐名的诗人土井晚翠(1871-1951)。长诗长达350行,抓住五丈原诸葛亮病笃的场景,回顾他鞠躬尽瘁的一生。然而,土井讴歌的诸葛亮,不过是“诚”的化身,而“诚”的核心,便是对后主刘禅的愚忠。诗人自己曾说:“孔明对三国时代愚昧的蜀后主采取了尽忠节的态度,他确是千岁纯粹的人。后主长着沙丁鱼的脑袋,但后主本来是贤是愚,并不放在孔明眼里,他是把后主作为蜀汉的代表者、蜀汉权威的标志而尊敬他的。对采取这种态度的孔明,怎样赞颂也是不充分的。”他还引用晚年公开拥护德国军国主义的英国诗人卡莱尔(1795-1881)的《衣裳哲学》(汉译为《旧衣新裁》)的话“破破烂烂的队旗,卖破烂不值一文钱,而为了它全队拼死作战”,来证明后主作为战争标志“力量之大”。这首诗出来,马上流行开来,甚至还被谱曲广为传唱。今天的日本文学史,还评价它“体现了日清战争(即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时代精神,鼓舞士气”。那时日本正为未能把垂涎已久的我国辽东半岛据为己有而窝火,朝野上下憋着劲儿要“卧薪尝胆”,《星落秋风五丈原》歌颂诸葛亮精神不死、“梦幻之后/只有‘诚’永不消亡/鞠躬尽瘁/成否听凭上苍”,

  这里的“诚”与武士道的绝对忠诚没有什么两样。诗中体现的“时代精神”,便是蓄积怒火,“富国强兵”,俟机再战。诸葛亮在天之灵,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和大日本主义的“时代精神”搭上界。

  长篇小说《三国志》则是大众小说家吉川英治(1892-1962)在侵华战争期间的作品。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吉川便作为每日新闻社特派员赶到中国,第二年又来参战攻打南京汉口,1939年到1943年在报上连载《三国志》。他依据的主要是博文馆出版的《校订通俗三国志》,也融入了少年时代入迷地读过的久保天随《演义三国志》的印象。今天的日本评论家说它是“古代中国反复展开的英雄豪杰的斗争与民族画卷”,认为它是“中国历史的小说化”,“它既写出了乱世豪杰的刚强,也写出了民众的悲哀”,是“史实与虚构交织的吉川调的长篇巨著”。然则,在他将对大陆风貌、历史与中国人的观察,注入到作品中时,很自然受到了他的中日战争观的左右。他从中国发向日本的战地通讯中曾说过:“翻江倒海的煽动、唆使的暴风骤雨,一旦注入到这种特有的民情当中,他们(指中国人)便立刻变为迷失方向的混浊的河水,泛滥于万里原野,它汹涌奔腾,狂泄不止。”这里所说的“翻江倒海的煽动、唆使的暴风骤雨”,不是指别的,正是指中国的抗日宣传与救国运动。他还说过“《三国志》中活跃的登场人物,现正活在中国的五湖四海”,显然是将日本的侵略战争同中华民族内部的三国纷争混为一谈。被认为是作品中“

  最叫绝的话”,是庞统劝谏刘备不可顾忌礼法而拖延入蜀时所说的“今日你避不入蜀,明日或为他人夺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日本侵略中国的逻辑:与其让英美占领中国,不如日本先将其收入囊中。

  日本作家写自家“时代精神”,何必要借三国风云?读一读日本学者分析《三国志演义》流行日本的原因,答案庶几近之。他们说《三国志演义》描写三国时代曹、刘、孙争雄征战的区域,几倍于日本的国土;豪俊并起,猛士如云,这是日本军事故事望尘莫及的。而书中展现的给日本人以“奇想天外”之感的权谋术数,令读者心惊胆寒。描写的方法又多夸张之笔,写来笔墨纵横而又融贯缜密,其战况之壮快雄大,读者不能不为之“血涌肉跃”,拍案三叹。文学评论家草森绅一认为吉川《三国志》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作品把舞台放在中国,规模恢宏,空间巨大。江户时代读本作家曲亭马琴将《水浒传》改写成日本故事,那是将大戏放在小台子来唱,终嫌局促而委琐;而将《三国志》改写成现代小说,人物仍活跃于大陆,那就大不一样了。

  吉川英治《三国志》之后,又有花田清辉《随笔三国志》等问世。70年代以来,“三国志热”更是持续升温,一直热度不减。光90年代,便有驹田信二编《三国志的世界》、《三国志之谜》、竹田晃《三国志的英杰》、松浦友久《诗歌三国志》、金文京《三国志演义的世界》、渡边精一《三国志人物事典》、井波律子《三国志演义》等等细说三国英杰。书刊、电影、电视剧、傀儡戏、漫画,乃至电子游戏,无不以演义三国为事。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一出,日本文艺社抢先独出心裁编出一本《三国志报》,以报刊合订本的形式,假定有数名随军记者,随曹刘孙征战,不断从各地战场发来报导,配以人物肖像与电视剧照,这种包装,将历史名著变为短新闻,把读者目击现代热点战场与观看电视现场直播的兴趣,引向三国古战场,似乎很受读者青睐,至今还很畅销。

  在现代日本,何以会冒出一股“三国热”来?学者们各有说法。有的说,是因为三国时代是个戏剧性的时代,而现代人生活的时代表面上看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却为复杂纷纭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所困扰,甚至不能不面临“毁灭人类的危机”,而三国故事正“饱含着丰富多彩的因素,它们以各种切入点、各种形式、各个方向与现代人的心灵相契合,并给以刺激”。又有人说,是因为现代竞争,对手不再来自一方,每个人都必须迎击来自各方的挑战,其间矛盾错综复杂,正与三国时代相似,所以三国故事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看来《三国演义》里充满的危机感、挑战意识,不输于人的较量精神和策谋技巧,最对日本人的心思。安冈正笃《三国志——男子当立志》、守屋洋《三国志的人学》便是从《三国志演义》中挖掘立身处事的道理的。

  最近又出了渡边精一的《新译三国志》,译者声称要译出“现代感觉”。写三国的小说,还在不断地出。安能务的《三国志》还摆在新书架上,正值创作高峰的北方谦三又在书店里为他的新作《三国志》签名售书,“三国物”家族又添了一名新成员。据称,这是一部不写忠孝节义的新三国。呜呼!三国志演义,演义不尽的三国志!作家们尽可一直往下写,我们尽可一一拜读。不过,读的时候也要当心:彼三国不是此三国。又,详论土井晚翠、吉川英治其人其作,非本书话所能胜任,敬请参阅拙作《梅粉樱红——日本作家与中国文化》。


 

作品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作品:

  • 下一篇作品: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村上春树《骑士团长杀人事件》

    日本作家到底多有钱,看看村上

    日媒推荐七部日本轻小说入门作

    日本明治时代可以靠写作维生吗

    林少华:村上春树审视的主题依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