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学 >> 杂文杂说 >> 正文

80年代以来日本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作者:胡澎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更新:2004-11-25 15:47:0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特别是在文学上有着广泛而历史悠久的交流活动。20世纪的一百年,中国对日本现代文坛表现出格外的关注,对20世纪初的中国而言,日本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媒介和桥梁,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起着影响和启示的作用。这100年来中国在译介日本文学上有过两次高潮,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另一次就是80年代至今的这20年的时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日两国的交流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几乎陷于停滞状态,中国对日本文学的译介也经历了漫长的低谷。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带来了中日两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上越来越广泛的交流。中国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在文学上的交流越来越活跃。大量日本作家、作品被译介到中国,两国文学界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和密切。这20年来中日文学的交流称得上是两国文学交流史上最生动的一页。本文是对80年代以来日本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的简单归纳和总结,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文学交流成果的回顾。
  80年代以来中国发表日本文学的阵地主要有全国各家出版社以及《世界文学》、《译林》、《外国文学》等纯文学杂志以及综合性杂志、报纸的文学版面。研究日本文学的阵地主要是各个大学从事日本语言、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各出版社从事日文翻译工作的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地方社会科学院系统日本文学的研究人员是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译者的队伍老、中、青三代都十分活跃,老一代翻译家、研究者有李芒、叶渭渠、唐月梅、李得纯、文洁若、楼适夷、林林等。以林少华为带的中年一代翻译家是现今活跃的一支翻译队伍。另外还有一大批青年译者,其中有不少是曾留学日本的,有着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在日本生活的经历,能敏感捕捉日本文坛的新创作趋向,及时地将当代的作家、作品介绍翻译到中国。
  80年代以来日本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比较新中国成立以来到80年代以前,呈现出以下四个特征。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人的思想由过去的保守和僵化转向开放。表现在日本文学的译介上呈多元化趋势,不简单以作家的意识形态作为译介和评价的标准,而是多角度、多侧面、多流派地尽可能全面地介绍日本文坛各类作家群体。90年代以来表现出对当代日本文坛活跃的作家群体的关注,特别是对日本战后现代主义各流派作家的介绍和翻译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二是对一些日本文学大家作品的翻译越来越全面,也各具风格。有的名作译本有数种之多,有的作家还出了系列丛书。例如,对川端康成的译介已经远不是止停留在他的《雪国》、《古都》等名著的翻译,还出版了他的散文、创作随笔以及关于日本学者研究川端的专著。这对于中国读者准确把握作家的整体风貌和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有着相当大的意义。三是90年代以来对日本大众文学越来越关注。这与日本文坛六、七十年代大众文学兴盛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日本文坛有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分,但60年代开始出现相互靠近和相互渗透的现象。70年代这一现象逐渐变得明显。大众文学在题材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较强的时代感、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使其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另外,中国国内图书市场活跃,读者的需求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出版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因素。大众文学拥有广阔的读者市场,是90年代以来日本大众文学在中国畅销的原因之一。四是对日本文学当代作家作品的译介越来越迅速,特别是对一些大众文学作品的译介几乎达到了与日本同步的程度。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从纯文学和大众文学两个方面来反映80年代以来日本文学在中国的译介。

一、纯文学的译介

一)80年代以来对日本文坛几位大家的译介

  川端康成:川端康成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作家。他在将东方文学推向世界上起了重大作用。80年代以来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界不遗余力地致力于川端康成作品的译介工作。日本学者和刊物称赞中国译介和研究川端的成果“居于外国、包括欧美的川端文学的第一位。”11981年中国第一次出版了川端康成的《雪国》和《古都》。1985年出版了《川端康成小说选》。1993年日本著名学者川端康成研究权威长谷川泉的《川端康成论考》翻译出版,对中国的川端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1988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川端康成散文选》,选译了川端的32篇散文作品,让中国读者领略了这位优秀作家在散文上清淡与朦胧之美。同年《睡美人旅馆》也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川端康成集》出版,同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的川端康成文集。这10卷本的《川端康成文集》收录了川端的《雪国》、《古都》、《伊豆的舞女》、《千只鹤》、《名人》、《舞姬》、《日兮月兮》、《浅草红团》、《山音》等小说,还选编了掌小说、散文和创作随笔。较系统和全面地反映了川端康成在各个时期的创作倾向。1998年漓江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以《生为女人》、《东京人》、《少女开眼》、《河边小镇故事》、《再婚女人》、《雪国 古都》为题的川端康成作品集。

  三岛由纪夫:三岛由纪夫是国际知名作家,他的作品在西方的翻译率超过了芥川龙之介和川端康成。中国在1971年和90年代后半曾出现过两次“三岛热”。第一次“三岛热”是将三岛文学作为政治载体对他的作品进行批判一种思潮。70年代三岛由纪夫自杀后,他的一些文学作品如《忧国》、《奔马》被作为政治载体介绍到中国,供批判日本“复活”军国主义,《金阁寺》、《春雪》也被认为是“鼓吹军国主义复活”。 80年代他的一些作品如《爱的饥渴》(1987)、《金阁寺》(1988)、《深闺风流》(1989)等书被翻译出版。90年代初期,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界从历史的批评,美学批评出发来审视三岛文学,注重把握三岛文学的深层意识和美学主体,翻译出版了《爱的潮骚》(1992)、《弓月奇谈 近代能乐?歌舞伎集》(1994)、《春雪》(1995)等。1994年由唐月梅著《怪异鬼才三岛由纪夫传》是中国学者对三岛由纪夫这一复杂人物的研究和思考,对于读者正确把握三岛由纪夫这个作家及作品起了很大作用。199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三岛由纪夫文学系列,这一系列文集收录了他的《晓寺》、《奔马》、《假面自白》、《潮骚》、《爱的饥渴》、《午后曳航》、《忧国》、《仲夏之死》等小说。由于有了上述对三岛文学的翻译和出版作为铺垫,中国迎来了90年代后半,特别是1999年的“三岛热”。1999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心灵的饥渴》、《禁色》、《镜子之家》为题的三卷本三岛由纪夫小说集。同年翻译出版的三岛由纪夫的作品集还有《春雪》、《纯白之夜》、《恋都》、《走尽的桥》、《沉潜的瀑布》等。另外还翻译出版了《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往来书简集》。1999年可谓中国翻译三岛由纪夫作品大爆炸的一年。

  夏目漱石:夏目漱石是中国读者较为熟知的日本作家。1958年就已出版了《夏目漱石选集》。80年代初夏目漱石的译介开始大量涌现:《从此以后》(1982)、《心》(1983)、《门》(1985)、《三四郎》(1983)、《名与暗》(1984)(1987年另一译本为《明暗》)、《夏目漱石小说选》(1984)、《路边草》(1985)、《爱情三部曲》(1988)等。90年代夏目漱石的译作相比80年代有很大减少,基本上是他的名作的重译和再版。《我是猫》和《心》两部代表作在中国多家出版社出有不同的译本。
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他主张抓住现实的片段来解释生活的真实,从生活表面的伟大和美中发现平凡与丑恶。他的作品多选取平凡的琐细生活小事,心理和感情描写细腻。80年代以来,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集在中国相继出版,如:《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1980)、《疑惑》(1991)、《罗生门: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1998)、《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1998)等。《罗生门》在中国拥有多种译本。1998年世界语出版社出版了《芥川龙之介作品集》,分小说和散文两本翻译介绍了芥川的创作。1999年《地狱之变》又被翻译出版。
井上靖:《夜声》(1980)、《敦煌》(1982/198 6)《北方的海》(1983)、《井上靖西域小说选》(1984)、《杨贵妃传》(1984)、《冰壁》(1984)、《一代天骄》(1985)、《海魂》(1985)《苍狼》(1986)、《爱的奏鸣曲》(1986)、《暗潮 射程》(1987)、《战国城》(1985)、《战国情侠》(1992)、《情系明天》(1988) ,1998年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井上靖文集》,分三册,分别收录了《楼兰》、《 敦煌》、《 孔子》、《天平之薨》、《苍狼》、《异域之人》、《斗牛》等小说。

  大江健三郎: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是日本即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获奖在中国掀起了“大江健三郎热”。大江健三郎受萨特存在主义影响,他创作的一贯主题是描写人在闭塞现实社会中寻找失落的自我状态和寻求生存的状态。他的作品有着浓重的政治影子,通过文对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发表见解,他对天皇制的批判、对核武器的反对赢得了中国读者的尊敬。1995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大江健三郎作品集》,其中包括《个人的体验》、《广岛札记》、《生的定义》、《死者的奢华》《性的人》、《我们的时代》等作品。199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包括《同时代的游戏》、《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青年的污名》、《人的性世界》、《日常生活的冒险》在内的大江健三郎最新作品集。1997和2000年《个人的体验》和《大江健三郎自选随笔集》分别出版,2001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共三卷四册《大江健三郎自选集》。通过对大江健三郎作品的大量翻译,大江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世界的思考对中国文学创作和读者将会产生影响。

二)对日本文坛各种流派的译介

  80年代以前中国对日本文学的译介偏重在对无产阶级文学的介绍和战后派作家对战争的反思文学。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广泛反映日本工农大众的革命斗争,通过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对立关系,深刻地剖析了这些范畴对立关系的矛盾根源。以工农大众的生活和斗争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题材。代表作家有小林多喜二和德永直。小林多喜二的《蟹工船》、《为党生活的人》、《不在地主》等作品的介绍和翻译较早。德永直的一些作品是50年代译介到中国的,如《静静的群山》、《怎样走上战斗道路的》以及《德永直选集》等作品。80 年代以来他的《最初的记忆》、《没有太阳的街》、《冷漠中的安息》得到翻译出版。中国在80年代以前对日本战后派作家野间宏比较关注,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真空地带》,1958年出版了《我们是日本人》。他的作品重视表现战争的主题,描写侵略战争在人的肉体和心灵上留下的创伤,从各个角度挖掘青春、爱情、个性和幸福是怎样被罪恶的战争所扼杀和破坏的,从而探讨人的存在价值。
  近代以来,日本文学受到各种西方近代文学新思潮的洗礼,以日本传统文化为根基,形成了自然主义、唯美主义、无产阶级文学、新感觉主义、战后派、存在主义等风格迥异的文学流派。80年代以来,中国对日本文坛各种流派的译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唯美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文学流派,主张“第一是艺术,第二是生活”,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是唯美派的两个代表人物。1988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永井荷风的《舞女》,199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地狱之花》,1997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永井荷风散文选》。199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由陈薇翻译的《永井荷风选集》,里面收录了永井荷风的四篇小说。该书于2002年被授予讲谈社第14次野间文艺翻译奖。对谷崎润一郎作品的翻译主要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如《春琴传》(1984)、也有译本为《春琴抄》(1991/1994)、《细雪》(1985/1989)、《拥抱家族》(1991)、《乱世四姐妹》(1991)、《阴翳礼赞》(1992),2000年又翻译了他的《恶魔》、《疯癫老人日记》、《饶舌录》、《痴人之爱》等。
  白桦派的主要成员有武者小路实笃、有岛武郎、志贺直哉等作家。白桦派尊重人的个性和价值,主张“为人生的艺术”,强调“调和”和“协调”。白桦派作家的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的有武者小路实笃的《友情》(1984)、《母与子》(1989)等。志贺直哉的《志贺直哉小说集》,《牵牛花》(1981)、《暗夜行路》(1985)等。有岛武郎的《一个女人的面影》(1991)、《叶子》(1984)等。
  自然主义流派也是20世纪初形成的一种创作流派,岛崎藤村和田山花袋是两位代表作家。田山花袋 《棉被》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作。1987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棉被》,里面还收录了另一篇小说《乡村教师》。岛崎藤村的作品主要是在80年代被翻译的。1958年《破戒》曾翻译出版,1982年和1997年再度翻译出版。1981年《家》、1984年和1987年《春》被翻译出版。
日本文坛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出现了各种名目的现代主义流派,如新感觉派、新兴艺术派、战后派、无赖派太阳族、荒原派、内向派、透明族等。80年代以来,日本各种流派,特别是现代主义流派被广泛介绍到中国,中国这一时期对战后日本各种流派译介的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新感觉派是20年代中期活跃在日本文坛上的文学流派,他们致力于探求自我,用自我的信仰代替其他信仰,注重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重视形式和技巧,经常使用象征、暗示、拟人和夸张手法,追求新奇的文体和华丽辞藻。代表作家是横光利一。横光利一作品的翻译主要是在90年代。1993翻译出版了《上海故事》,2001年翻译出版的《横光利一文集》,四册书名分别为《春天的马车曲》、《家徽》、《寝园》、《商界家族》。另外他的《蝇》、《太阳》、《头与腹》等均被翻译出版。

[1] [2] 下一页  尾页


 

作品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作品:

  • 下一篇作品: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村上春树《骑士团长杀人事件》

    日本作家到底多有钱,看看村上

    日媒推荐七部日本轻小说入门作

    日本明治时代可以靠写作维生吗

    林少华:村上春树审视的主题依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