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学 >> 杂文杂说 >> 正文

中日间的情感芥蒂和新思维风波

作者:李培林  来源:新浪   更新:2005-10-15 6:59:00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中日两国都属于儒家文化圈,两国在文化方面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人走在日本的大街上,到处是汉字的招牌,看着那么熟悉和亲切。但是,由于近代史上的中日战争,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侵华战争,使两国人民的心理深处蒙上浓重的阴影,存在着很深的情感芥蒂。我有一位亲戚,是那种最易交友的性格,她在日本留学两年,与一位日本女孩同租一个单元,共用卫生间、厨房和客厅。虽说两年中一直相安无事,彼此以礼相待,但始终难以成为挚友。我曾与日本教授合作,在北京做过一项中外企业劳动关系意识的比较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欧美在华企业的中国职工对劳动关系的满意程度,远远高于日资企业。

  在普通中国人的眼里,日本人内心始终隐藏着一种文明的傲慢与大和民族的优越感。日本自然也有傲慢的本钱,在历史上它就要“脱亚入欧”,当今世界七大强国中只有日本属于非欧美国家。如果不算“9·11”事件中纽约双子楼在恐怖主义袭击中轰塌给美国人的心理造成的重创,历史上也只有日本的珍珠岛之战让美国人蒙羞。日本人和中国人,存在着富人和穷人的差异,日本人均GDP已经达3万多美元,中国只有1000美元,是30倍的差距。在富人眼里,穷人都有阴暗的仇富心理,而在穷人眼里,富人都是没有文化的暴发户。日本人看不起中国人,因为中国人落后、贫穷、自以为是,而且办事没有效率。中国人也看不起日本人,认为弹丸之国却总想做亚洲的老大,除了善于造机器没有多少文化,作为国粹的歌舞伎也让人难以忍受其几近静止的缓慢。

  中日之间深层的心理情感芥蒂,很大一部分起因于两国人民对当年日本侵华战争的认识差异。现在中国人的父辈,是在抗日文化中过来的,那时的生活形成一种苦难话语,各种各样日本兵烧杀抢掠的故事,通过口述亲历文化传承下来。“日本军国主义”、“日本鬼子”和“汉奸”,是中国民众历史心理积淀的罪恶符号。中国人认为,日本的侵华和在亚洲其他国家的暴行,与德国纳粹的种族灭绝主义是一个性质。二战之后,德国全民忏悔,德国首脑跪地向受害国赔礼道歉,发誓不让纳粹历史重演,而日本却似乎没有战争罪责的承担者,作为战争精神支柱的天皇,以政教分离为理由免除罪责。日本对多数被侵略国家没有进行战争赔偿,首相还不时地参拜供有东条英机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小学教科书上也要删去侵华的字样。中国总理访日时,一位记者向总理提问,日本谢罪多少次才能令中国满意,反映了多数日本人的心态。在很多日本人看来,他们父辈的对外征战,是服从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的神圣使命,是“错”而不是“罪”,是盲从而不是故犯,是劣迹而不是暴行。有些日本人还认为,日本在亚洲的战争是一种殖民战争,就像当年的欧洲列强在世界各处的殖民战争,殖民战争是“非正义”的,但客观上却促进了当地的发展,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都是从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殖民战争与德国纳粹的区别是,前者的目的是善意的,是文明的兵火拓荒,而后者是摧毁人类的自由、民主、人权的天堂。有一次在餐桌上,一位日本学者对我说,如果你能理解你们“文革”中“红卫兵”的打砸抢,你就能想像很多日本人心理中父辈的海外征战。

  这叫什么逻辑呢,富人打穷人是文明战胜野蛮,穷人打富人是野蛮摧毁文明。德国的纳粹党里绝大多数成员是普通的工农,也都怀着建立强大德意志帝国、改造世界的梦想,难道他们因此就能免罪?日本历届政要,虽然有21次向中国道歉,但从来没有提到“罪”字。日本田中角荣首相当年访华,下了飞机就道歉,说是“过去的战争给中国添麻烦了,对不起”,结果遭到中方抗议。后来改为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后来的多次道歉,用词都限于“巨大灾难和损害”、“侵略行为”、“殖民统治”等,但从不提“罪”字。

  这种战争罪责认识上的差异和心理深处的情感芥蒂,不断会因一些事件的发生而影响中日的关系。近年来,日本政要屡次参拜靖国神社事件、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日本教科书修改侵略历史表述事件、东北发现战争遗留毒气弹事件、珠海日本旅游团集体嫖妓事件、西北大学日本留学生新年晚会上侮辱性演出事件,等等都一次次造成中日关系的风波。这些在日本人看来偶然发生的事情,却被中国人放在统一的逻辑链条里。

  如何走出中日民众之间互不信任的怪圈,是中日学者共同思考的问题。但即便是在学者之间,认识上仍然存在很大的距离。

  原人民日报评论员马立诚,这位因出版《交锋》等系列政论书籍而出名的记者,2002年在《战略与管理》杂志第6期上发表《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一文,使他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人物。他在文中以游记见闻和史料回顾的方式,重新审视中日关系,提出“不能纠缠于两国之间的历史问题”,“应该接受日本成为一个正常国家”,“为了‘战略目标集中’和‘经济利益’,中日两国应该接近而且中国要采取主动”等。不久之后,2003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同样在《战略与管理》上发表《中日接近与“外交革命”》一文,对“新思维”进行了更为系统的阐述。殷文提出,应当把“搁置历史问题,平衡日本经济需求,不公开担忧日本的军事化大国问题,加强与日本在东亚的政治经济合作,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五条,作为“尽可能避免或缓解中日之间‘安全两难’问题”的解决之道。他把这种可能超出日本政府和公众“预期”的政策改变,称为一次“外交革命”。

[1] [2] 下一页  尾页


 

作品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作品:

  • 下一篇作品: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村上春树《骑士团长杀人事件》

    日本作家到底多有钱,看看村上

    日媒推荐七部日本轻小说入门作

    日本明治时代可以靠写作维生吗

    林少华:村上春树审视的主题依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