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学 >> 其他 >> 正文

日本儿童文学发展历程

作者:佚名  来源:光明日报   更新:2019-5-30 15:34:18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二.童心主义的滥觞


明治维新之后的大正时代(1912-1926),民主主义风潮席卷日本,人们的世界观、生活方式等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那新旧交替的动荡时代,儿童文学创作也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百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铃木三重吉发起的著名的“赤鸟运动”。“赤鸟”是一家儿童文学杂志的名字,该杂志以创作具有艺术价值的、文笔流畅、优雅的童话和童谣为宗旨,坚持这一宗旨并加以实施的被统称为“赤鸟运动”。


在“赤鸟运动”中,比较突出的作家有被誉为“日本的安徒生”的小川未明、儿童诗诗人野口雨情,童谣作家北原白秋等。这些作家都主张作品要充满童心、童情、童趣,也就是童心主义。小川未明是这一时期童心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之一《红蜡烛和人鱼姑娘》讲述了人鱼姑娘给卖蜡烛的老夫妇在蜡烛上绘画,从而保佑出船的渔夫们平安,但老夫妇贪心把人鱼姑娘卖掉后,蜡烛失灵生意落败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要懂得感恩、不能见利忘义,要善待每个人,无论他们出身如何。小川未明的作品大都具有细腻柔美的文风、饱含日本传统物哀美学的优美意境。它们“驶出”了明治时代对民间故事的翻版式创作范畴,在创作充满诗情画意的、象征性幻想童话的天地中扬起了风帆。当然,未明童话也存在着自身的缺点:只从成人的观念出发构思作品,没有将自身置于儿童的立场来表现其主体性,因而具有脱离儿童读者的倾向。正是由于这一点,未明童话在日本战败后遭到了多方面的否定和批判。


三.从萧索走向繁荣


如果把大正时代的儿童文学比作充满生机的春天的话,那么可以说在昭和前期(1926-1945)日本儿童文学步入了萧索的冬季。这一时期,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日本政府对儿童文学领域的思想统治日益强化,甚至制定了“指导要纲”,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公开的限制。在这样的形势下,一些作家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提倡狭隘的民族主义,宣扬对外侵略扩张的所谓“国策精神”,美化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就连小川未明也出版了童话集《夜里的进军号》(1940),走上了为侵略战争出力的道路。


1945年日本战败后,儿童文学开始挣脱天皇制和国家主义的束缚。这一时期,日本产生了一批颇具分量的长篇小说,如竹山道雄的《缅甸的竖琴》探讨了战争与宗教救赎的问题,石井桃子的《阿信坐在云彩上》展现了战后日本社会知识阶层注重孩子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和家庭观,女作家壶井荣的《二十四只眼睛》讲述了濑户内海小豆岛上的大石老师和她班上12名小学生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控诉了战争的罪恶,唤起了人们的深刻共鸣。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剧烈的社会变革,一批年轻的日本儿童文学作家们开始质疑并打破小川未明那种高度文学性的凄美风格,对只从成人的观念出发构思作品、忽视儿童主体性的未明童话传统展开批判,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生存于日本社会现实之中的少年儿童。


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日本出现了一批水平很高甚至可以媲美欧美儿童文学的作品,日本儿童文学在此期间真正繁荣起来。代表作品如山中恒的《红毛小狗》,描述了红毛小狗被富家子弟馆田武夺走的命运,贫穷的小女孩和子由此认识到了有钱人对自己的歧视。小说最后,女孩的父亲和工友们组成了工会,向这种不平等的歧视挑战。这部小说背后洋溢着山中恒对贫穷儿童的深切同情和期待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被誉为日本战后现实主义儿童文学的里程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作品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 上一篇作品:

  • 下一篇作品: 没有了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村上春树的侵华秘史和战后日本

    日本“小说之神”——志贺直哉

    村上春树向母校早稻田大学捐赠

    “日本战后第一编剧”桥本忍去

    日本文学大奖揭晓:高桥弘希获

    为何鲁迅更憎恨"看客":漫谈日本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