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挪威电音团体Royksopp的一支音乐录像带〈Remind Me〉,用动画方式呈现,画面上是一种不断扩大和放送的过程,首先是世界时差显示图、其中一地的天气、公寓纵剖面、时间的声波、房间里被闹钟唤醒的女孩、排泄物的下水道、水分的渗透、云朵的功能、早餐的成分、刷牙和穿胸罩的程序、从一模一样的房屋内出发、如何搭乘金属穿越地底、被进入的场所、像箭头一样准确移动、按下开关唤醒虚拟世界、房间后面总有更多房间、各种分析数据与各种百分比……日复一日。
那就像是有人从城市的上空盘旋俯瞰,拿出冰凉冷静的解剖刀,裁开城市像切割一块蛋糕,从棋盘上挑选一个人当成显微镜下可追踪的单细胞,看它如何去与其它个体发生或不发生互动。我们手上所食所用所观看所聆听所接触的,其实都紧贴着不只一个陌生人,或说,我们正在发生的这一秒,当视野腾高的时候,隐隐有一种共时性呈现。哪怕时间差在地图上摊乱难辨,任何决定性的时刻,我们都不完全拥有孤独,因为城市这个生命体,已经紧紧地缝纫着你我他她。
当我阅读村上春树的《黑夜之后》,心里浮现的,便是这一支音乐录像带。所有的材料都是熟悉的:孤独聪明的离家少女、热爱伸缩喇叭的削瘦男孩、曾为女相扑选手的汽车旅馆经理、美丽且独自沉睡的模特儿、性行为失控的高级科技产业人士、孱弱如对照组般的受虐中国妓女及其样板保镳……,在不到七个小时的黑夜时段,村上让这些人成为被挑选的材料,用来窥视一个城市的繁复变貌。
孤独是一项必备的汤底,没有孤独就不能享用因孤独所衍生的,因此《黑夜之后》仍有大量的孤独与音乐,为阒静的夜色添置声音。娴熟惯用的双线叙述,彷佛隐形摄影机般任意飘浮旋绕,同时推展叙事线索与静景写生,带领读者窥奇地进入他所选取的视角。有趣的是,这次村上春树在行文间使用了「我们」这样的修辞──我们听见他与她的对话,我们看见她静静沉睡或无声吶喊,我们知道谁是凶手,在相隔不远的房间里逃逸、说谎。到底谁是「我们」?透过一种亲密的诱引,村上春树想要怎样呼朋引伴?或者,「忽」朋「隐」伴?
城市里擦身错肩行走匆匆的路人(包括你我),彷佛都变成聆听倾诉的同谋者,那里头带有某种事务性的冷漠。村上笔下的人物恒常以畸零的身分对抗体制压制,在逃离的过程中,任由心智被扭转变形但静静僵持着,转而透过各种乖异行为进行言说。一如沉睡模特儿房间里的那台电视机,好像也是一种凝视,映照我们失序的生活,让影像寂寥地传送出去,让别人能听见抗议的音波。但是,能够拯救自己的,究竟是谁?一点点记忆透出来的光,也能让这些孤独者感受到温暖吗?
「不管你到哪里都逃不了的。」真正恐怖的是这个。电话那头莫名其妙传来的恐吓,没办法抵达正确的人的耳朵。唯有不断的误认在发声,我们就这样生活在一种看似共时、却又总是失焦的交会之中。不管走到哪里,黑暗的那一面总是相对于明亮而强壮存在着。在夜晚的掩护之下,一些善良的沟通尝试扑灭孤独的必然,让隐隐约约的感情与理解成立,实质的肉体找到彼此的对应,彷佛什么都还没发生,却又一切隐隐然在时间推移下改变。
因此,阅读《黑夜之后》,虽然也感受着黎明蹑脚进来,像一个面目不清的窜位者,甚至提供一些救赎的契机;然而,面对那些隐藏在人物肢体动作、言谈、决定、被详述的细节背后,无法一言以蔽之,或必然说不完整的聱语人生,其实只是村上春树所给我们的一册「M尺寸的说明」(借用书中爵士乐男孩的话语)。而某些无法掌握的巨大,总是躲在语言之外,一说出,就隔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