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是个“别具一格”的作家,无论是在当今的日本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一道亮丽的文学景观。村上春树文风异于他人,行事也如此:很少与外界往来,不属于任何作协组织,不爱抛头露面,不上电视,不作报告,采访也很有限。私生活有板有眼:早上5点起床,晚上10点就寝。每天写作4个小时,长跑10公里。如此这般,坚持了20多年。生于1949年的村上春树,在刚刚奔入60岁的人生“关键时刻”就获得第24届耶路撒冷文学奖——于是,让向来“低调”的村上春树处于国际文坛的“聚光灯”下……
内容藏于风格
对于村上春树小说风靡世界的独特魅力,耶路撒冷文学奖的评委会这样诠释:“村上春树是西方世界最为熟悉和喜爱的日本作家,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他对日本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奇特的糅和,这种糅和是其作品的典型特征,也是西方读者为之着迷之处。”
日本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川本三郎在他的专著《都市的感受性》中,曾对村上春树及其作品进行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村上春树的文学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现代社会由“平面符号累积成的无机化感性”,“他的作品经常是将内容隐藏在风格里。不,应该说风格本身就是他的内容。而以往作家赖以支撑风格的‘生活真实感’或者有血有肉的感情,则荡然无存。”确实,上世纪70年代末踏上文坛的村上春树,是听着爵士乐、啜着伏特加、看着好莱坞电影、读着西方小说长大的“垮掉的一代”。所以他的作品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影响,疏离现实,最大限度地淡薄了“生活的真实感”及“人的存在感”,他的作品中由失落、寂寥、虚无及惆怅情绪所组成的呓语图谱,传达了一种氤氲的心灵感受和别样的生活体验。
语言就是一切
既然内容已经不能够承载风格,那么独特的风格靠什么彰显出来呢?村上春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最重要的还是语言问题,炼好语言,小说也就会出来了。所以全部的文体也好,我所写的东西也好,也是因为语言的不同,令文体上有所差别。日本文艺界的人常把语言看成微末粗糙的东西,只着重情节,没有看出背后语言的肌理,我想实在是一种耗费。”在村上春树的大多数作品中,呓语似的字句、精确的描述、优雅的爵士音乐、流畅透明的文笔,总是游离在貌似神伤、其实孤独的文字里,仿佛脱离了故事的外衣而独立存在的个体。而其作品中神秘的情节,青春的感伤,被放逐了的关怀,细腻而不容片刻温存,逐行逐句,如幽昙绽放。当然,对于压倒性地赢得受众和市场的村上春树小说技巧,批评界的关注几乎也是全方位的,在语言、故事、符号和象征手法等几个方面探究最多,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独创与新颖支撑了村上春树小说的个性。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