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学 >> 其他 >> 正文

北京"亚洲书库" 被移至日本

作者:未知  来源:中国经济网   更新:2009-3-17 20:38:19  点击:  切换到繁體中文

 

  现如今,私人藏书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尝试建立自己的私人图书馆。而在中国私人藏书的历史上,由澳大利亚人莫理循百年前在北京建立的“亚洲书库”,可能要算得上最出名的私人图书馆了。

  澳大利亚冒险家在王府井创立“亚洲书库”

  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1862年—1920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省的吉隆,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就喜欢上了旅游探险,曾先后到过许多国家和地区。1894年,莫理循只身一人来到中国,他身穿中国长袍,头戴瓜皮小帽,怀揣18英镑,从上海出发,徒步穿越了中国西南的四川、云南两省,最终到达缅甸仰光。在这段历险的基础上,莫理循完成了著作《一个澳大利亚人在中国》。此书在英国出版后,立刻引起了强烈反响。伦敦《泰晤士报》因此聘请他为该报驻中国记者。

  1897年,莫理循以记者的身份再次来到北京。此后,他在中国工作了20多年,走遍中国10余个省份,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国通”。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为增进与英国的关系,他聘请莫理循担任中华民国政府第一位政治顾问,年薪3500英镑。莫理循出于对中国的好感,辞去了《泰晤士报》驻华记者的职务,进入北洋政府工作。

  从担任《泰晤士报》驻华记者伊始,莫理循就开始用敏锐的眼光观察中国社会。他发现,在中国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北京城里,除了几个私人藏书家外,还没有一家像样的图书馆,特别是社会上自然科学书籍奇缺,这与一个文明古国的都城极不相称。于是,他产生了创办图书馆的想法。此后,他利用各种渠道,开始有计划地、系统地搜集图书。仅仅几年的时间,他就建成了自己的图书馆。此馆被外人称为“莫理循文库”,莫理循自己却称之为“亚洲书库”,因为他要建一座在亚洲首屈一指的图书馆。“亚洲书库”坐落在王府井大街,位于皇亲溥伦的府宅里,这也是莫理循刚来北京时租用的住房。

  莫理循借钱添置2万册图书,“亚洲书库”名扬海外

  莫理循经营“亚洲书库”可谓用心良苦,当时有许多图书价格很高,莫理循有时要欠债购买这些图书。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亚洲书库”的规模越来越大,声誉也越来越高,其中收藏的书籍、文献、史料达2.4万余册,还有110多种报刊以及1000多种画册和图片资料。这些图书来自中、英、法、德、俄、荷、意等十几个国家,内容不仅涉及中国,而且还涉及中亚诸国、日本、印度、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暹罗(今泰国)、安南(今越南)等国家,门类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宗教、历史、地理、文学、法律、美术、地质、矿物、医药、娱乐等,对当时的学者们深入研究亚洲帮助很大,“亚洲书库”也由此而得名。这些图书中有很多是珍品,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又名《马可·波罗游记》),这里就藏有40多个最古老的版本;各国关于日俄战争的图书,这里藏有500多册,弥足珍贵。“亚洲书库”还藏有一些关于中国动植物的图书,也十分罕见。

  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称赞莫理循“熟悉中国政治社会情形,对于当时政要之履历、志趣、能力、弱点、党派、交游、嗜好等项,知悉详确。对于中外时局,观察敏锐,分析细密,有‘活的中国百科辞典’之绰号”,他还认为“亚洲书库”藏书“最为丰富”,堪称“东亚第一”。

  莫理循并没有垄断这些精神财富,他十分欢迎中国的知识分子到“亚洲书库”来阅读,也接纳欧美学者来此从事东方学研究。一些来访者受益匪浅,归国后在媒体上大力推介该书库,使莫理循及其“亚洲书库”名扬海外。

[1] [2] 下一页  尾页


 

作品录入:贯通编辑B    责任编辑:贯通编辑B 

  • 上一篇作品:

  • 下一篇作品: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村上春树《骑士团长杀人事件》

    日本作家到底多有钱,看看村上

    日媒推荐七部日本轻小说入门作

    日本明治时代可以靠写作维生吗

    林少华:村上春树审视的主题依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芥川龙之介

    广告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