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村上春树最初登陆中国是以“艳俗”的面目出现的
用“心灵鸡汤”为都市青年疗伤
与当今日本其他纯文学作家相比,村上春树的作品最为畅销,动辄百万册的销量令人瞠目。知名学者姜建强曾留学东京大学,致力于日本哲学和文化研究,谈起村上春树颇有心得。他说,村上的13部主要作品在日本已行销2400余万册,仅去年推出《没有色彩的多崎作》,一周之内就突破100万册。这其中畅销的元素何在,日本人为什么喜欢读村上?“村上小说的最大元素就是‘疗伤’。疗什么伤?就是疗现代人的疲惫、慵懒、无聊、彷徨、空虚、妄为、孤独、悲哀、焦虑之伤。”
充满霉味的小旅馆,死掉歌手的唱片,冰冷的大杯啤酒,敲得心烦的爵士乐,暧昧的两性关系,没有名字的主角,接二连三的死。生命的感觉就是荒谬,就是疯狂,就是抽象。如同《没有色彩的多崎作》的开首句:“从大学二年级的7月到第二年1月间,多崎作基本只是在思考死亡中活着。”在姜建强看来,小说里的这些元素通过人和事,在村上的笔下,又竟然如此透明如画,清澈如水,给人说不出的贴合与慰藉,恰恰迎合了日本年轻人的心理需求。
知名作家陈希我曾留日多年,对村上春树也深有体会。“他的小说确实有吸引普通读者的地方,明确地说是吸引文青。日本普通人知识素养高,所以文青也多。”陈希我说,文青喜欢浪漫、满足于表象、沉迷于小文化感,村上作品有迎合他们的地方,比如性爱、死亡,比如笔调的轻盈、语言的机灵。村上特别会营造气氛,特别是怀旧感伤的氛围,文青喜欢的就是“那过去了的都成为美好的回忆”。如果要说村上春树是什么大师,陈希我觉得应该是营造叙事氛围的大师。
迷恋村上的中国读者,以大学生和大城市白领为主,居多是文青。村上小说里的主人公身在大城市,充满爱情、孤独、迷茫和青春的失落,极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沈维蕃举例,像《挪威的森林》写于三十多年前,当时的日本社会背景和当下中国很像,社会财富大量增加,小城市的年轻人跑到都市寻找新生活。小说中的东京类似于今日的北京、上海,男主人公也是从小地方来到东京,发生三角恋式的情感。
小说主人公无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大城市过着单身生活,原来的观念和都市发生冲突,透露出一种孤独感。沈维蕃说,怎么去面对大都市带来的孤独感,村上提出可以享受孤独。中国年轻人从中找到心灵鸡汤式的慰藉,而这是国内小说所无法提供的,让村上的小说乘虚而入。中国作家的作品大多迷恋田园生活,乡村题材写得比较好,像莫言、贾平凹就写不出村上这类具有现代都市感的小说。
除了情感心理上的抚慰,村上的小说还展示了一种个人化的审美生活方式,食物、唱片、衣服、进口酒品牌,永远层出不穷,对物质生活兴趣盎然。“酒吧、衣服、唱片,格调很高,大家觉得很有范儿,把村上贴上小资文化的标签,这是中国读者的独创和误读。”施小炜笑道,村上小说里的生活方式其实在日本、欧美很常见,像自己的日本同学业余就是披头士研究专家,不会觉得有小资情调。但中国近二十多年来,商业消费社会开始兴起,年轻人追求个人精致化的生活,恰好遇上了村上,从中看到了自己想要的都市年轻人生活方式。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