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日本作家的书,多多少少我是持了一份警觉态度的。日本文学的凄美、颓废是世界一流的。
一般说来,美到极致的作品,都有一种死亡的气息在弥漫。正如我们对某一种事物脱口而出的赞美一样:美得要死。这里的死亡,就是巅峰、极致、无与伦比的意思。
我在阅读太宰治的《阴火》一书时,却读不出这种感觉来,倒是对他的三度自杀充满好奇。在我的印象中,日本作家的自杀率恐怕是世界上最高的,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北村透谷、有岛武郎等一大批作家都是自杀的。无论他们自杀的动机是什么,最终的选择都殊途同归。有的作家是孤独离世的,有的是希望和情人或者妻子一同自杀的。好像通向死亡的世界,就像由一片白雪皑皑的道路铺就的一样,那最终的所在之地犹如金庸笔下的桃花岛。
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恐怕许多人读了都深深为之触动、震动。这是日本作家的能耐,是日本作家的本事,他们的骨子里拥有那种哀感顽艳的东西。从文学的意义上说,那绝对是美的,但从人生的意义上说,多多少少有些颓废。我更喜欢契诃夫的《生活是美好的——对企图自杀者进一言》。
作家写什么,是私事;读者读什么,也是私事。但对有阅读经验和没有阅读经验的人来说,那就区别大了;对那些富有抵抗力和没有抵抗力的读者来说,那就更要命了。文学这东西,文字这东西,犹如冬天的西北风,一个人如果能把屋子弄得暖暖和和的,门窗封得严严死死的,再有一盆炭火烤着,那倒是享受。如果自家的门窗漏孔百出,那就是更大的寒冷了。对于人生失意者,实在不适合读颓废的作品,假如他没有足够的抵抗力的话,或者他的心灵不够强大、意志不够坚定的话,再美的作品——只要是颓废的——带给他的害处绝对大于益处。换句话说,不读书的人不得什么精神病,而知识分子得精神病的却要多于普通人。
俗语说“好死不如赖活着”,这话说得无精打采的。我们要是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来勉励自己,倒是积极乐观了许多。我们不能不承认,文学这东西和世界观、人生观是紧密相连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我们一读就明白作者的态度,而那些虚幻的、离奇的、荒诞的东西,就需要慧眼来识别,因为作者的态度是飘移不定的、恍惚的。读书,的确是一份美的享受,能学知识,能学经验,但我觉得能给人力量、能让人思考、能给人信心和勇气的作品,更值得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