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贯通日本 >> 文学 >> 大江健三郎 >> 正文
大江健三郎在北京演讲:始自于绝望的希望

大江健三郎北京演讲会现场



    人民网日本版9月10日讯: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外国文学研究所名誉研究员、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9日上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小报告厅举行了题为“始自于绝望的希望”的演讲会。
  大江首先回顾了他在1960年首次访华的往事。那一年,他才25岁,是日本文学代表团中最年轻的作家,当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接见,还见到了郭沫若、巴金、茅盾等著名作家,欣喜异常。他引用自己日记里的话说,“我一生最喜爱书和树。对我这个从小就爱好中国文学的青年来说,看到这些人,就犹如在眺望森林里的参天大树。”
  大江很早就对鲁迅的为人和鲁迅文学的批判精神表示了极大的崇敬,即使成为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依然谦逊地表示:“世界文学中永远不可能被忘却的巨匠是鲁迅先生。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步也好。”
  在演讲中,大江又多次谈到他对鲁迅先生的景仰,他说:近60年来,我最崇敬的一个中国作家是鲁迅。我对鲁迅的阅读从不曾间断,这种阅读贯穿了我的一生。
  大江还声情并茂地回忆了自己第一次接触鲁迅作品的时间。他说:我是从十二岁开始阅读鲁迅作品的。那一年是1947年,看的第一本书是由佐藤春夫、增田涉翻译的《鲁迅选集》。
  这次演讲的题目--“始自于绝望的希望”,就是源自于鲁迅先生的“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大江说,我非常喜欢“故乡”结尾处的那句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融进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的希望,就是未来,就是新人,也就是孩子们。
  已经71岁的大江健三郎,在演讲中自始至终地告诉中国听众,作为即将消失的老者,他本身并无所忧,只是对日本的年轻人和中日之间的关系深怀忧虑。他沉重地说:我在战后的这些年,一直有个希望,就是日本与亚洲被侵略的国家和人民和解,但现实却令人担忧--日本一些国民对侵略中国和亚洲的历史和罪行正在忘却或漠视。
  在演讲中,大江对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还严厉谴责了以小泉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的“8.15”参拜行为。他说:“日本国民应对侵略中国的那段历史做出深刻地反省和认识,那才是中日之间关系正常化的唯一出路。"
  他说,我现在想告诉大家的只有两点期盼,也许在我的有生之年不一定能实现:1、日本与亚洲和中国的和解,也许需要很长时间,但我怀抱希望,前路一定光明;2、期盼日本国民、尤其是年轻人能接受历史教育,深刻反省,从大东亚共荣的梦中觉醒,做一个新的爱好和平的日本人。
  他还引用了鲁迅先生的话:“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他说,我晚年的工作,就是努力推行日本《宪法》第9条的贯彻,用伦理性想象力去教育日本年轻人,勇敢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历史,早日觉醒,走向和平之路。(记者:陈建军)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
[1] [2] [下一页]

作品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大江健三郎與日本的孟子民本思想
村上春树的侵华秘史和战后日本的反战文学
日本学者:村上春树以后也得不了诺奖
村上春树再登英国博彩公司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首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审视灾难间日本文学与未来
大江健三郎将赴台展开“赎罪之旅”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从12岁开始阅读鲁迅作品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期待一种语言“揭竿而起”
走近大江健三郎
中国翻译家东京“汉语角”介绍大江健三郎作品
大江健三郎:我要把中国人的宽容带回日本
大江健三郎:不能让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重演
大江健三郎:"大部分日本人没有那场战争的记忆"
大江健三郎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大江健三郎北京演讲:“始自于绝望的希望”(全文)
大江健三郎在北大附讲演花絮:与小翻译家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大江文学研讨会
“新名著主义丛书”出版发行 大江健三郎总监制
李长春会见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我的内心很忧虑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北大附中讲演(全文)
大江健三郎北大附中讲演: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大江健三郎忧虑未来(热点人物)
诺贝尔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北大附中演讲侧记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西单图书大厦签名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