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日本著名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先生曾在北大、清华两校发表演讲,提到手头正在创作的作品。时隔四年,这部长篇小说《被偷换的孩子》由南海出版公司引进出版,同时引进的还有他的另一部随笔集《在自己的树下》。
大江健三郎是日本战后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在作品中所渗透的人文理想主义气息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强烈关注,是他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他在新近面世的这两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孩子的关爱与希望,被认为是他晚年作品的主要倾向———“只将你的心扉,向那些尚未出生的孩子敞开!”
《被偷换的孩子》讲述的是日本战败后的故事:就在日本与美国占领当局签订的媾和条约将要生效之际,一伙打着爱国旗号的国家主义分子为了发动象征性抵抗,以英俊美少年吾良的肉体为诱饵,将美军军官诱至山中杀害,与此同时,英俊少年吾良的善良和纯真也一同毁掉了。据日本文学专家加注在原著封面题名旁的片假名表明,《被偷换的孩子》书名源自于英语词汇changeling,一个在欧洲各国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说的是每当美丽的婴儿出生后,侏儒小鬼戈布林便常常会用自己丑陋的孩子偷偷换走那美丽的婴儿。这个被留下来的丑孩子,就是changeling了。而据日本文学翻译家许金龙介绍,大江先生在这里引用的changeling,典出于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漫画家莫里斯·森达克(Maurice Sendak)根据这个民间故事创作的绘本《外面那边》:为了安抚哭闹不已的婴儿,美丽而率真的少女爱达用圆号对窗外吹奏起悦耳的曲子,摇篮中的小妹妹停止哭闹并听得入迷,爱达本人也沉醉于吹奏而忘了照看妹妹。此时,几个身披斗篷的侏儒小鬼戈布林,偷走了这个婴儿,留下一具冰雕而成的戈布林婴孩。
大江健三郎作品的强烈现实性在这部小说中同样得到了体现,许金龙说,不妨将作品中的古义人看做作者本人,而那被偷换的孩子看做是他的妻兄、那个因身陷媒体炒作的绯闻而跳楼自杀的电影导演伊丹十三。伊丹十三曾导演过一部辛辣嘲讽黑社会的电影《民暴之女》并获得巨大成功,他也曾因这部电影开罪了黑社会,被暴力团的歹徒用利刃凶残地刺伤面部和颈部,而最后的决绝则是现实世界里的戈布林们所制造的灾难。
谁是changeling?谁又是戈布林?大江健三郎在这篇小说中表达了对日本社会的忧虑:越来越多的人内心的公正和良知正在被戈布林们盗走;一些年轻人内心的纯真和美好正在被戈布林们盗走;同时,一些政客内心的道德和良知也正在被戈布林们盗走。
同这部长篇一样,大江完成于2001年的随笔集《在自己的树下》书名也来自一个民间传说。儿时,大江的祖母曾对他讲:山谷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棵属于自己的树,人的灵魂从“自己的树”的根中出来,钻到刚降生的孩子里,而人死了灵魂又返回树根里。聪明的灵魂会记住自己是从哪棵树来的……大江亲切的笔触与其夫人所绘制的插图,构筑了本书温暖的色调。而那些成长历程中的困惑与挣扎——逃学、生存、自杀、语言、反战以及学习方法等,也都是作者最想与孩子们分享的。
许多评论都认为,由于大江家中有一个智障孩子,如何与孩子共生存一直是他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主题,而从对智障孩子的关爱升华到对二十世纪人类悲剧乃至对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进程的关注,进而表现出对纯洁无垢的新人的渴盼,呈现出大江健三郎创作非常自然的创作轨迹。(孙小宁)
北京晚报 2004年04月06日
大江健三郎:在自己的树下回忆
作品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大江健三郎與日本的孟子民本思想
村上春树的侵华秘史和战后日本的反战文学
日本学者:村上春树以后也得不了诺奖
村上春树再登英国博彩公司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首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审视灾难间日本文学与未来
大江健三郎将赴台展开“赎罪之旅”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从12岁开始阅读鲁迅作品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期待一种语言“揭竿而起”
走近大江健三郎
中国翻译家东京“汉语角”介绍大江健三郎作品
大江健三郎:我要把中国人的宽容带回日本
大江健三郎:不能让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重演
大江健三郎:"大部分日本人没有那场战争的记忆"
大江健三郎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大江健三郎北京演讲:“始自于绝望的希望”(全文)
大江健三郎在北大附讲演花絮:与小翻译家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大江文学研讨会
“新名著主义丛书”出版发行 大江健三郎总监制
李长春会见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我的内心很忧虑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北大附中讲演(全文)
大江健三郎北大附中讲演: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大江健三郎忧虑未来(热点人物)
诺贝尔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北大附中演讲侧记
大江健三郎在北京演讲:始自于绝望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