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曾说过,他的母亲很喜欢中国文学,他早在孩提时代,就听母亲讲过中国作家郁达夫、鲁迅的故事,开始对中国作家产生了好奇心。但大江直接与中国邂逅,那是1960年初的事。是年大江健三郎25岁,随以老作家野间宏为团长的日本作家代表团第一次访问我国。那时候,大江是刚获“日本芥川奖”登上文坛不久。我作为刚踏出大学校门4年的译员,参加了见习工作。因为当时正处在反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高潮中,他们的访问活动,以政治议题为中心,我们甚少接触文学。第二次访华,是在我国批判存在主义的余波未平之时,作为受萨特存在主义影响很深,且在此前对我国某些政治文化现象提出过直率批评的作家,他在访华期间“只用眼睛和耳朵,而不用嘴巴。”尽管如此,大江认为这两次访华,对他来说,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人生经历。这时期,大江健三郎的作品,自然尚未能翻译过来介绍给广大中国读者。
1994年大江健三郎获诺贝尔文学奖。那时候我国社会及我国文坛已与时俱进,读者也强烈要求了解大江健三郎及其文学。在这种形势下,我与同仁们先后策划并主编了两套大江健三郎作品集。这是大江健三郎与中国邂逅、与中国文坛邂逅的一个转机。2000年大江健三郎应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邀请,第三次访华,进行了广泛的文学交流。他非常高兴地说,他这次可以“成为一个有嘴巴的人”了!
抵京当晚,大江便立即与当年第一次访华接待过他的领导林林同志、月梅和我,举行了“中日作家学者四人谈”,翌日又与中国作家王蒙、莫言、余华、铁凝等举行座谈会,畅谈中日文学创作和交流。其后还到了清华大学讲演,并与北京高校的学子对话,首先谴责了侵华日军的南京大屠杀,并希望从中国青年获得具体的话语,传达给日本青年,让中日青年共生共存。大江在这短短的四天访华日程中,还出席了与中国记者见面会,在“FM365.COM”与网民聊天,在西单书城举办的由我主编新出版的多卷本《大江健三郎自选集》首发式上,为中国读者签名售书。在离京返国的当天上午,大江在莫言等人陪同下,最后参观了中国现代文学馆。通过这一个个活动,大江走近了他一向敬重的鲁迅、巴金、钱钟书、沈从文……,走近了中国、中国作家和读者。(作者:叶渭渠)
人民网日本版 2006年09月07日
大江健三郎与中国的邂逅
作品录入:贯通日本语 责任编辑:贯通日本语
相关文章
大江健三郎與日本的孟子民本思想
村上春树的侵华秘史和战后日本的反战文学
日本学者:村上春树以后也得不了诺奖
村上春树再登英国博彩公司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首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审视灾难间日本文学与未来
大江健三郎将赴台展开“赎罪之旅”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从12岁开始阅读鲁迅作品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期待一种语言“揭竿而起”
走近大江健三郎
中国翻译家东京“汉语角”介绍大江健三郎作品
大江健三郎:我要把中国人的宽容带回日本
大江健三郎:不能让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悲剧重演
大江健三郎:"大部分日本人没有那场战争的记忆"
大江健三郎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大江健三郎北京演讲:“始自于绝望的希望”(全文)
大江健三郎在北大附讲演花絮:与小翻译家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举办大江文学研讨会
“新名著主义丛书”出版发行 大江健三郎总监制
李长春会见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我的内心很忧虑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北大附中讲演(全文)
大江健三郎北大附中讲演: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大江健三郎忧虑未来(热点人物)
诺贝尔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在北大附中演讲侧记
大江健三郎在北京演讲:始自于绝望的希望